不一样的女子
2020-09-17抒情散文欣欣向荣
不 一 样 的 女 子周晓榕认识向荣已是1999年的事情,我们一起参加了山东文学举办的微山湖笔会。那时,我刚刚与文字结缘。衣着朴素的她,剪一个短发,有点刚阳之气。印象最深的是,会议休息间隙,她在公话上给一岁多的儿子打电话,母性的光芒从她身上
不 一 样 的 女 子
周晓榕
认识向荣已是1999年的事情,我们一起参加了山东文学举办的微山湖笔会。那时,我刚刚与文字结缘。衣着朴素的她,剪一个短发,有点刚阳之气。印象最深的是,会议休息间隙,她在公话上给一岁多的儿子打电话,母性的光芒从她身上发射过来,照耀在我的心田。
我们说了许多知心话。和很多人一样,我们当时都在婚姻里困惑,迷茫。现实正在打破我们少女时的美梦。也许,这就是在梦幻和现实转换中绝大多数人的境遇吧。
近二十年了,我们尽管再也无缘相见,但还保持着联系。我们的婚姻还经营着,我们已接受了现实和梦境的区别,也许是妥协,更应该是成熟。这些,从向荣的散文和随笔里处处可以体现出来。
是大自然给了她启示和力量。向荣对大自然的贴近和融合,使她的文字散发着花朵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她的生命已经过她的文字,与生她养她的天地万物合二为一,这些,成为她灵魂的支柱。
向荣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她笔下的农村风土人情,农活和庄稼,在她十分注重细节和擅长应用动词的文字里,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她写盖房子制土坯:“人们先挖来足够的观音土堆到泥窝旁边,以便随时往泥窝里添加。泥窝周围堆起一溜矮矮的堤坝,是为了禁止泥水四散乱流。在“观音土”上撒一层麦秸再浇上水,然后用三刺(一种农具)上下扒拉、左右搅动,使土、水和麦秸充分相融,有经验者会按比例,把三者调和的非常均匀,这样晾干的土坯既不会因为麦秸多了而表面粗糙,也不会因为泥土多了而轻易断裂。为了使泥窝里的制坯原料更加劲道,干透的麦秸饱足泥水,人们会挽起裤腿,赤脚站在泥窝里,用双脚一点点把成块的观音土踩碎,使观音土与麦秸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然后才开始动手制坯。”这样的描写,对我们真是太生疏,太宝贵了。为农村的事写点东西留下来吧,在渐渐被城市化挤兑,被机械化替代的情况下,也许可以说是抢救吧。抢救那些朴实的农村人的原始美和他们的往事,抢救那些拙朴而智慧的农业活计。
向荣的情感像流水一样丰沛,不通过文字,我就不知道它会有什么出口。她对家人尤其是儿子和父母的情感,对友人、学生甚至路人的情感,都通过鲜活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感动。向荣的文字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流经她的身体尤其是灵魂,途中就携带了它们鲜活的信息,给了我一个难忘的相遇。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的灵魂相遇,我们同路,且歌且行,且行且求索。求索快乐人生、梦和爱情。
向荣是个有思想的女人。她对在她们那里义务支教的一位日本人麻生昇的记述,让我看到了我们和日本人民是祖祖辈辈的朋友。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文字,记述了她对生命和人生的不断思考,她和命运讲和,又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她思索生命的意义,她在悟,悟人生要怎样去度过才无愧于天地,才快乐。
向荣热爱她的学生,像小女孩一样和她的学生一起在草地上嬉戏,在银色的校园里打雪仗,有时是从她正上着自习课的课堂里偷偷溜出去,童心未泯啊,这样女人的文字怎么会不是纯净的,有趣的。
1999年开笔会时就发现,她有一个习惯,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对读到的、听到的好的词句和有思想光芒的,即时记下或抄下来。看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至今,最近我寄给她我的诗集《等等我们的灵魂》,她就在诗集上几乎每首诗的旁边写下她的心得。我很稀罕这样的读者,想看看这些心得。向荣就把诗集寄还给我让我永久保留。我呢,把她的心得在电脑我诗集电子版上打上去,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作为珍藏,并把诗集寄还给她。向荣读了不少书,对张爱玲,萧红,红楼梦的女人等,都有自己的解读。通过解读,折射出向荣对人生和爱情的态度。向荣对文学的认真和执着,使她在文学路上走到今天,并且还将走下去。
在文学路上走,就是在自己的灵魂里走,向荣悟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意义,通过她的文字发酵,都已经和即将变得宁静或美好。
与向荣相遇,是通过她的文字与她的灵魂相遇,我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女子。
“或许很多年之前的一件事、一些话,因为时间久远,有没有发酵产生质的飞跃,成为一坛回味悠长的美酒?”我用向荣这本书中的话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品尝这坛美酒吧。
周晓榕女士为我的新书《有风吹过》写的序,感谢周大姐百忙之中的文字。
周晓榕
认识向荣已是1999年的事情,我们一起参加了山东文学举办的微山湖笔会。那时,我刚刚与文字结缘。衣着朴素的她,剪一个短发,有点刚阳之气。印象最深的是,会议休息间隙,她在公话上给一岁多的儿子打电话,母性的光芒从她身上发射过来,照耀在我的心田。
我们说了许多知心话。和很多人一样,我们当时都在婚姻里困惑,迷茫。现实正在打破我们少女时的美梦。也许,这就是在梦幻和现实转换中绝大多数人的境遇吧。
近二十年了,我们尽管再也无缘相见,但还保持着联系。我们的婚姻还经营着,我们已接受了现实和梦境的区别,也许是妥协,更应该是成熟。这些,从向荣的散文和随笔里处处可以体现出来。
是大自然给了她启示和力量。向荣对大自然的贴近和融合,使她的文字散发着花朵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她的生命已经过她的文字,与生她养她的天地万物合二为一,这些,成为她灵魂的支柱。
向荣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她笔下的农村风土人情,农活和庄稼,在她十分注重细节和擅长应用动词的文字里,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她写盖房子制土坯:“人们先挖来足够的观音土堆到泥窝旁边,以便随时往泥窝里添加。泥窝周围堆起一溜矮矮的堤坝,是为了禁止泥水四散乱流。在“观音土”上撒一层麦秸再浇上水,然后用三刺(一种农具)上下扒拉、左右搅动,使土、水和麦秸充分相融,有经验者会按比例,把三者调和的非常均匀,这样晾干的土坯既不会因为麦秸多了而表面粗糙,也不会因为泥土多了而轻易断裂。为了使泥窝里的制坯原料更加劲道,干透的麦秸饱足泥水,人们会挽起裤腿,赤脚站在泥窝里,用双脚一点点把成块的观音土踩碎,使观音土与麦秸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然后才开始动手制坯。”这样的描写,对我们真是太生疏,太宝贵了。为农村的事写点东西留下来吧,在渐渐被城市化挤兑,被机械化替代的情况下,也许可以说是抢救吧。抢救那些朴实的农村人的原始美和他们的往事,抢救那些拙朴而智慧的农业活计。
向荣的情感像流水一样丰沛,不通过文字,我就不知道它会有什么出口。她对家人尤其是儿子和父母的情感,对友人、学生甚至路人的情感,都通过鲜活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感动。向荣的文字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流经她的身体尤其是灵魂,途中就携带了它们鲜活的信息,给了我一个难忘的相遇。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的灵魂相遇,我们同路,且歌且行,且行且求索。求索快乐人生、梦和爱情。
向荣是个有思想的女人。她对在她们那里义务支教的一位日本人麻生昇的记述,让我看到了我们和日本人民是祖祖辈辈的朋友。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文字,记述了她对生命和人生的不断思考,她和命运讲和,又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她思索生命的意义,她在悟,悟人生要怎样去度过才无愧于天地,才快乐。
向荣热爱她的学生,像小女孩一样和她的学生一起在草地上嬉戏,在银色的校园里打雪仗,有时是从她正上着自习课的课堂里偷偷溜出去,童心未泯啊,这样女人的文字怎么会不是纯净的,有趣的。
1999年开笔会时就发现,她有一个习惯,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对读到的、听到的好的词句和有思想光芒的,即时记下或抄下来。看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至今,最近我寄给她我的诗集《等等我们的灵魂》,她就在诗集上几乎每首诗的旁边写下她的心得。我很稀罕这样的读者,想看看这些心得。向荣就把诗集寄还给我让我永久保留。我呢,把她的心得在电脑我诗集电子版上打上去,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作为珍藏,并把诗集寄还给她。向荣读了不少书,对张爱玲,萧红,红楼梦的女人等,都有自己的解读。通过解读,折射出向荣对人生和爱情的态度。向荣对文学的认真和执着,使她在文学路上走到今天,并且还将走下去。
在文学路上走,就是在自己的灵魂里走,向荣悟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意义,通过她的文字发酵,都已经和即将变得宁静或美好。
与向荣相遇,是通过她的文字与她的灵魂相遇,我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女子。
“或许很多年之前的一件事、一些话,因为时间久远,有没有发酵产生质的飞跃,成为一坛回味悠长的美酒?”我用向荣这本书中的话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品尝这坛美酒吧。
周晓榕女士为我的新书《有风吹过》写的序,感谢周大姐百忙之中的文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