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谒胭脂山(外一篇)
2021-12-23抒情散文洪水河畔
秋谒胭脂山胭脂山的峰顶飘浮着一团白云。站在山脚下眺望,云朵不停地变幻着,仿佛是梦境中的仙女。胭脂山的主峰叫旗杆顶,上面有石头堆砌成的一个圆锥形的坛子,据当地人讲,霍去病当年大胜匈奴,曾在此处设坛祭天。到了元朝,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梨登上峰顶,……
秋谒胭脂山
胭脂山的峰顶飘浮着一团白云。站在山脚下眺望,云朵不停地变幻着,仿佛是梦境中的仙女。胭脂山的主峰叫旗杆顶,上面有石头堆砌成的一个圆锥形的坛子,据当地人讲,霍去病当年大胜匈奴,曾在此处设坛祭天。到了元朝,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梨登上峰顶,修筑鄂博祭天,饮酒三天后,挥剑直指美丽富饶的张掖。那一年,我独自去凭吊那个祭坛,也是秋天,白云拂拭着我热汗淋漓的额头,飕飕的西风,闪烁的霜花,使我的灵魂突然飞升起来。那感觉好象我也幻化成了一朵白云,在河西走廊的蓝天上飘荡。从天上俯视人寰,我看到了霍去病饮马弱水的身影,看到了匈奴败北后留下的滚滚烟尘,看到了成吉思汗的铁骑,跃过长城,呼啸着奔向甘州。
这是我第二次登临胭脂山,年遇不惑,少年时一口气爬上顶峰,坐下来看云飞云扬,指点江山的豪情已恍若前尘影事。沿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满眼是青翠苍碧的云杉古柏,山色空濛,雾岚氤氲,烂漫的野花仿佛还在讲述春天的故事。但这一回登山,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人到中年,追求的不再是绚烂和繁华,如同秋天的白杨,枝头上虽然还留着夏日的绿叶,可梦里的霜雪已是不期而至了。在一个叫天神涝池的地方,我找到了那个百花池。站在怪石嶙峋的岸边,冷冷的一潭绿水映着我的影子,还有布满风尘的脸。两千年过去了,两千年之前的某一个日子,站在百花池边的应是貌若天仙的阏氏啊。阏氏是匈奴单于的王妃,传说她每天都要到这里掬一捧水,洗洗脸,梳梳头,然后采一束金露梅和银露梅回到营地,送给她的夫君。霍去病攻打胭脂山的时候,得到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也俘获了阏氏。就在那个夜晚,阏氏偷偷地溜出来,揽起佩环丁冬的长裙,跳进了百花池。当地的山民告诉我,每到十五的黄昏,一轮蓝月亮便浮出水面,像一朵菊花,静悄悄地开在胭脂山的峡谷。金露梅和银露梅在秋风中摇晃着,花瓣缤纷,如霜如雪。我仔细凝睇着那些碎银般跳跃闪动的水波,真盼望有个蓝月亮从身边缓缓升起。
告别了胭脂山那个凄怆美丽的传说,我又来到了山丹峡口。走进河西走廊,最能让人产生怀古之幽情的实物就是长城了。西风残照之中,蓝天白云之下,长城孤独地站立在荒野里,有几处坍塌,有几处倾斜,完整的部分则是荒草萋萋,寒鸦点点。它的远处是千年不变的戈壁,是雪山,是青藏的流云,是蒙古的天风,如此的背景,更叫人相信岁月的真实与无情。这个夜晚,我参加了一位老人的葬礼。唢呐呜咽,魂幡飘摇,当那口漆着云纹和月亮的棺材被人抬起来,越过长城的豁口时,我突然觉得时光的落叶飘满了心海的每一个角落。
两千年的那场战争,给河西大地留下了太多的坟墓。途经祁连山麓的八卦村,我有意地停下来,想看看那里的汉墓群。到处是芨芨草,这种唯有大西北才能生长的植物,摇晃着灰白的穗子,瑟瑟作响,犹如弹拨地老天荒的琴弦。八卦是古匈奴的大本营,霍去病在此地作战,想必费了一番心思。虽然靠神秘莫测的八卦阵取得了胜利,但伤亡也不小。我沿着那座小土山数了数,周围大概有四五十个坟墓。墓地附近的缓坡上种着麦子和油菜,都收割完了,只留下一枝枝野燕麦在孤寂地守侯秋风秋雨。汉墓大多被人盗掘,空空荡荡的窀穸暴露在日光之中,窟窿连着窟窿,像满含冤屈的眼睛。我查过有关资料,应该说汉代对死者的陪葬并不丰厚,也不知道盗墓贼拿走的都是些什么。夕阳在山,不远处有个放羊的老汉正提着大裆裤子往墓穴里撒尿,好象还野浪浪地唱着“河西小调”:哎咬嗬,尕妹妹想死哥哥了,铺好个炕,热身子给你焐着……很苍凉的旋律,在墓地上空久久地回荡。
又是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这是诗人历经沧桑后的感慨,还是高僧看破红尘时的偈语?也就是为了这句话,我走近了古老神奇的弱水。
太阳刚刚爬上东山,岸边的胡杨被霞光照耀着,金黄灿烂,宛若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河水静静地流淌,波浪簇拥着天光云影,摇曳着落花黄叶,而水气上升,氤氲成淡紫色的雾岚,如梦如幻。不见了西王母渡河的舟楫,不见了霍去病饮马的身影,西凉国王吕渠蒙逊的皇冠已化成石头,大唐高僧玄奘的经书早被西风吹走。传说沉入河底,鸣镝湮没于荒草。只有水,只有这泊在红尘之外的水,依然偎依着洁净的雪山荒野,默默地远行,寻找自己的家园。我倚着一棵枝桠纷披的胡杨树,尽量让它的影子覆盖住风尘仆仆的身躯。在水之湄,拿出那把随身携带的铁剑,慢悠悠地打磨起来。霍霍之声响过,流水冲走了斑斑的锈垢,心灵的灰尘也纷纷掉落。
几个牧童 从胡杨林里跑出来,好奇地围着我问这问那。他们盯着我的剑,说我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没有英雄的时代,他们却想到了遗世独立的武侠。看着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的脸,我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才好。孩子们一会儿便离开我走了。那边的牛羊正安闲地啃食青草,他们每人都采了一片马兰,做成叶笛,呜呜呀呀地吹起来,而我的眼前依旧是弱水,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童贞的雪山清流。
离我有一公里的地方就是黑水国遗址。自从有了信史,历代史学家都无法解释它的来龙去脉,河西走廊最神秘的雾霭,在那里飘荡缠绕了几千年。我走过去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废弃的城池。墙体倾斜,瓮城坍塌,只剩下荒草漫漫的墩台。残垣破壁与祁连雪峰遥遥相对,更现出荒城的凄凉破败。天上飞翔着孤单的鹞鹰,地下生长着苍老的蓬蒿与骆驼草,天地久远,山河岑寂,往日的繁华喧嚣已随浩浩弱水流向远方,剩下的只有那些黑亮的陶瓷岁片,在惨白的秋阳下闪烁,仿佛是黑水国先民的幽魂,睁开眼瞳,眺望迷茫的历史天空。
弱水河的涛声在耳边回响,我终于踏上了张掖的土地。很早时读《丝路史话》,那上面说,霍去病破匈奴之后,汉武帝有“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左肋”的话,张掖因此得名。汉设河西四郡,张掖即在其中。而更远的年代,这里却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月氏、乌孙、匈奴、吐蕃,那些逐草而居,挽弓射雕的西北豪强,南控大漠,北倚弱水,在此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悲剧。但翻开煌煌的编年史册,他们的背影是那么的模糊,那么的仓皇,透过美如花朵的汉字,我看到的总是日落黄沙时的漫漫烟尘。
河西学院的一位教授是研究丝绸之路的专家,他认为张掖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张掖建有大佛寺,雕塑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卧像,全长二十多米,为全国第一。相传忽必烈曾诞生于此,后来还在这里为母亲守灵。寺内藏有明永乐年间刻写的《北藏经》数千卷。那夜,我去教授家做客,发现他的书房里摆着一尊泥塑菩萨,秀骨清相,安详的目光微微平视前方,像是给芸芸众生指点由此岸到彼岸的迷途。教授信佛,为我讲述佛教高深的禅机与玄理,眼睛里满含着清凉的雪色寒光。听着他的絮叨,我脑子里却跳出另一副画面:昏暗的灯光下,十几个围着方桌,念一本河西宝卷,在阿弥托佛的吟唱声中,传递惩恶扬善的故事。对寻常百姓而言,佛教也是洗涤心灵的一潭清泉呵。
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土塔。一天之中,我游览了张掖所有的佛教胜景。黄叶飘飘的白杨树下,最常见的是拜佛的女人,跟她们交谈,总能发现隐藏在黑色围巾后面的脸,紫红紫红的,宛如被秋霜浸染过的沙枣果。佛塔上的铁马风铃不时地传来叮当叮当的响声,他们仰起头,双手合在胸前,眸子里闪动着潮湿的泪光。
一城芦苇半城塔,江南秀色落塞外。这句诗是前人对张掖的赞美。秋天了,张掖的芦苇已经开始枯黄,枝头上残存的苇花被风吹着,雪一般满天飞舞。我坐在郊外的田塍上,看见古铜色的太阳正朝着祁连山落去。穿越河西走廊的路途刚走了一半,心中就充满了一种难言的怅惘,仿佛依然行走在梦里,前后都拥塞着苍茫的天,苍茫的地,苍茫的岁月,苍茫的历史……
苍茫之爱
我知道,在我一生的追寻中,你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一片梦里的白云,一叶远去的云帆,一朵被秋风吹走的蒲公英……
万里关山,八千里明月,三百六十次日出日落,都在我的心路历程中化为无望的期盼,化为虚无的等待,化为相思,化为泪……
你在关外,我在塞北。
你等来的是春,我遇见的是秋。
你看到的是月圆,我望到的是月缺。
银河浩淼,两颗星永远是遥不可及的眺望;人间路远,两颗心永远是无望的眷恋。纤云飘飘而过,擦不亮迷梦般的暗夜;杜鹃偷偷飞越,送不去彼此的心声。留下的是遗憾,是思念,是望穿秋水。
或许偶然的相遇,能使孤寂的灵魂在一瞬间互相映照,让你与我重燃生命的激情之火,照亮那远去的前称旧事。
或许偶然的相知,会把心灵的阴霾一点一点驱散,在我与你使去的岁月里,再次能拣拾到爱的红玫瑰。
但这一切,只能是虚幻,只能是写在雪地里的许诺和誓言。
应该是,我已成为西北的胡杨树,披一身灿烂的黄叶,在你的梦里摇曳沧桑,抖落孤单,忠贞于爱,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
应该是,你会长成辽河岸上的红梅,在我的想象里绽开美丽,吐播芬芳,用纯洁的花瓣覆盖我的寂寞,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西风流云,一句深情的祝福,就能温暖一生。
地老天荒,一首动听的嘱托,便可告慰心灵。
尽管你,无缘替我缝一件冬装,送一件夏衣;尽管我,不能为你撑一把伞,遮挡人间的风风雨雨。但你有你柔曼的枝叶,像关外的百合,给我如梦如幻的缠绵;而我也有坚强的躯干,像塞外的云杉,把高洁和纯真写进你的思念。
曾经有约,我与你是轻轻地走了,正如轻轻的来,挥挥衣袖,不带走西天的云彩。
曾经有约,我与你放一只纸帆船,载满今生的希望和憧憬,悄悄驶向各自的彼岸。
那么,只有等待来生了啊!
如果来生我们依然有缘,如果来世的缘依然是不见不散,情长意深,犹如高山流水,那么,我们就再种一颗北国红豆,让相思生根发芽,长出绿绿的叶,开出艳艳的花…… 凋零或随风飘逝
那天,满天都是雪花。朋友打来电话,说金花走了,去了很很远的地方。他的嗓子有点嘶哑,手机里仿佛是风也萧萧,雪也飘飘,一片凄凉的声音。
金花死了,死于白血病。斯时,我的母亲也刚刚故去,她活了83岁。一个正值青春年华,一个临近黄昏耄耋,两个生命同时步入幽冥世界,灿烂也罢,庸常也是,都难逃死亡的魔掌。一生未必同路,殊途亦可同归,生命之无常,令人感慨唏嘘。
我没有参加金花的葬礼。我曾嘱托朋友,在那一天,一定给我买一篮鲜花,把它恭恭敬敬的献在金花的坟头。最好是有百合和矢车菊的那种。我知道她喜欢鲜花,生前孤傲,目下无尘,只有洁净的百合,只有恬淡的矢车菊能陪伴她远去的灵魂。 生命如花,开着是绚烂,凋零是落寞。
一个文友远去了,我们的生活依旧平静如初,平静得像一个布满灰尘的水潭,看不见天光云影,看不见清澈的涟漪,有的只是水面上的落叶落花,叫人徒生莫名的伤感。我们还是在不停的聚会,在喝酒,在打牌。是冬天了,六七个人瑟缩在一个陈旧破烂的小酒馆里,大碗饮酒,大声喧哗,藉此来发泄心中的郁闷,打发无聊的时光。只有喝醉的时候,我们的面前才会出现一个幽蓝色的通道,沿着这个通道走进去,仿佛就是文学神圣的殿堂,我们看见了屈原、李白,看见了曹雪芹和鲁迅,看见了海子、骆一禾……
于是,在我们朦胧的醉眼中,金花就又出现了。恍惚间,她还坐在那个办公室里,伏着单薄的身子,静静地写她的新闻稿,写她的散文诗歌,写着,不时地抬起头来,眺望远处的皑皑雪山,眺望雪山上千年不变的云,千年常青的树。
只有对她的怀念与回忆。而一切转瞬又化为一个忧伤的梦境。对我们而言,每个人记忆的枝柯上已落满了冬天的雪,有的折断了,有的随风飘去,无影无踪。
金花的生活,金花的文学创作,渐渐被我们淡忘了。有好几次,我们只说起她的《远嫁天堂的新娘》,一生中,那是她最后的一篇散文。
文联成了我们唯一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偏僻荒远的小县城,文联可怜得像一个无爹无娘的孩子,静悄悄躲在文化馆6楼。文联只有两人,主席老赵,干事老薛,都是沉默寡言的人,整天爬在桌子上看稿,用红蓝铅笔涂涂画画。老赵五十多岁了,也喜欢喝酒,喝多了就给我们谈论他年轻时的文学梦想,但更多是诉说他的苦恼和无奈,说他的几个同学已经当了高官,说他还是个副科级,工资太低,儿女的工作没有着落,很伤感的样子,仿佛是文学误了他的一生。老薛更悲观,才三十多岁,就天天想着退休。他原来在乡下当老师,靠写作弄出了一些名气,后来转行到了文联,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后来遇到了许多不顺心的事,人也就一天天消沉了下去。
然而,只要我们走进文联,气氛还是空前的活跃。我们都是那份县级文学杂志的忠实作者,用心血写成的文字,只有在这片园地里能够开出或灿烂或暗淡的花朵。我们欣赏自己的文章和诗歌,看够了,就掏钱买酒,喝醉了便从办公室的小门里爬上楼顶,唱歌跳舞,下棋吟诗,再就是什么也不做,躺在那里仰视天上的云卷云疏,俯瞰大街上的人熙来攘往……
一个无名的县城,一份无名的杂志,一群无名的作者,就这样彼此映衬着,传递着说不清的依恋之情。98年,我们几个代表文联编辑部,去参加胭脂山笔会,大家都很兴奋,像是去朝圣,有一种很庄严的感觉。会场就设在胭脂山麓的一个林场,幽静而优美。那一次,笔会上来了许多名家,有评论家雷达、诗人李小雨、小说家邵振国,还有全国知名的学者二十多人。报到时,我们每人交了一百元会务费,算是买了一个入场券。但笔会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神圣,好象是吃了一顿饭,就匆匆地散伙了。名家都带着文学界的美媚佳丽,或签名照相,或游山玩水,尽情地挥洒着文学给予他们的浪漫。他们是真正的神,我们连朝拜的机会都没有。
还记得那个黄昏,我们几个偏远县城的文学青年,默默地坐在空荡岑寂的山谷里,喝酒、抽烟,把带去的文学作品都撕成了碎片,让稿纸像雪一样洒在那条小河里边,任它们随着枯草败叶流向远方。
仿佛是,一生中对文学最悲壮的祭奠,就留给了那山,那水……
我们的根依旧深埋于祁连山麓的雪地,宛若孤寂的马兰,只要还有春天,还有阳光,它就会发芽,然后长出绿叶,绽开美丽的花朵。
文学圈子里,牧笛是最小的诗人,人长得清秀,很腼腆,像个大姑娘。上师范时诗就写的很好,还拿过全国大奖。我们曾开玩笑说他错生了年代,如果是唐朝,他早就成王勃了。
牧笛的家住在郊区,一个农家小院,几棵祁连云杉,还有兰草菊花,很幽静的地方。闲暇,他常邀我们去他家做客。老爹老妈,还有漂亮的妻子,全家出动,为我们炒菜做饭。每当我们谈论起牧笛,家人就特别高兴,好象诗歌给他们带来了多么大的荣耀和财富。
牧笛出版了一本诗集,发行不好,几乎全赔了。一万多块钱,是他一年的工资啊。在这个诗歌连一文钱都不值的年代,我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但他很乐观,他说,等他以后赚了钱,一定要背着自己的诗集,去山海关,凭吊海子的亡灵。
同时写诗的还有漠野。漠野是稿水利的,一年四季都带领着一大群工人在外面修渠垒坝。他的周围是坚硬的石头,是钢筋水泥,还有无边无际的戈壁,就在叮叮哐哐的声音中,他写出了许多首好诗。那一次,我们几个文友相约到漠野的工地聚会,他不会喝酒,但抽烟很厉害,躺在草地上,还不到一小时,一包烟就抽完了。他喜欢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我发现,浓浓的白烟从他的嘴里吸进去,又从鼻孔里冒出来,悠悠地在他的脸上飘旋,然后就跟着一些美妙的诗词飞上了天空,飘逸,飘渺,苍凉,沧桑……
知道他是个性情中人。他对我们说,有一回,他谁在床上,突然梦见了他的女儿,女儿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就跪在他的跟前,向他要一首诗。当时没有笔,也没有纸,他一骨碌翻起来,就把想好的诗写在了妻子的脊背上了。文友们听着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但他没有笑,呆坐着,眼睛里涌出了泪花。
大家很快就默然了。因为,那一天,正好是他女儿的忌日。那个向他要诗的小姑娘死去已经两年了。
不知为什么,悲剧的阴影总是我们文友的命运。金花离开人世刚一个多月,兰心的病又加重了,死神正一步步逼近她的身体。兰心患的是重症肌无力。目前,医学界对这种病还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两年了,她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写作。一年前,她心爱的丈夫弃她而去,去了遥远的新疆;一年后,他突然暴死于异乡,成了永远的孤魂野鬼。
在文友的心目中,兰心和她的丈夫曾是最恩爱、最浪漫的一对夫妻,谁也没料到他们会反目成仇,以至走上法庭,对簿公堂。人世的挚爱转化为铭心刻骨的仇恨,这也许就是宿命。
我跟兰心是一个单位,住同一幢宿舍楼。她的门前有一棵苹果树,夏天开满素淡的白花,秋天披一身灿烂的红叶,年年岁岁,昭示着四季的轮回变化。兰心瘫痪以后,苹果树成了她最好的知音。每次下班,我看见她就坐在轮椅上,偷过玻璃窗,静静地凝望着苹果树,抬头是盛开的白花,低头是飘飞的红叶……
苹果树给了兰心太多的想象与回忆,她在眺望的过程中找回了失去的爱,找回了心灵深处的感动,然后把那些点点滴滴写下来,或者敲开电脑,让文字的花朵,在湖蓝色的荧屏上旋开旋落。
多少次呵,我驻足在那里,很忧伤地想:若干年后,我们还能看到她那落花流水般远去的文章吗?
是谁说的,在蓝墨水的上游,能找到灵魂中最美丽的风景。我们都在苦苦的跋涉着,寻觅着。
最叫人感动的是雪峰先生,他年逾花甲之后竟然创办了一个诗社,过一段时间就带着一帮老人前往野地松林,在潺潺的山溪边舀月煮诗,作赋谈文,俨然是竹林七贤的做派。
他一生喜欢古典诗词,为了文字的意韵和境界,更为了寻找诗意的栖居,长年累月地穿行在平平仄仄的世界里,结果是小桥流水找到了,白云青山找到了,心灵羽化成蝴蝶,在古典的诗歌花园里飞舞,而失去的却是大好年华,襟袖间多了几分萧瑟,头顶上添了若干霜雪。
雪峰先生先后自费出版了几本诗集,但销路也不好。他给中学生做过几次讲座,意在扩大古典诗词的影响,结果也不甚理想。唐诗宋词已成绝唱,所谓的华章名篇,很难给他们以心灵的抚慰,他们热爱的是郭敬明、痞子蔡、安尼宝贝……
小小的县城,有几个落魄孤独的文学爱好者。没有谁关注我们,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像地下游击队,在那里偷偷摸摸地读书、写作。大众面前,我们不敢谈论小说和诗歌,也不愿说及文学。我知道的,在这个金钱物质决定一切的时代,文学早已沦落风尘了。 也许,我们涂鸦在纸上的那些东西,宛如临秋的野菊花,只有凋零或随风飘逝。
胭脂山的峰顶飘浮着一团白云。站在山脚下眺望,云朵不停地变幻着,仿佛是梦境中的仙女。胭脂山的主峰叫旗杆顶,上面有石头堆砌成的一个圆锥形的坛子,据当地人讲,霍去病当年大胜匈奴,曾在此处设坛祭天。到了元朝,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梨登上峰顶,修筑鄂博祭天,饮酒三天后,挥剑直指美丽富饶的张掖。那一年,我独自去凭吊那个祭坛,也是秋天,白云拂拭着我热汗淋漓的额头,飕飕的西风,闪烁的霜花,使我的灵魂突然飞升起来。那感觉好象我也幻化成了一朵白云,在河西走廊的蓝天上飘荡。从天上俯视人寰,我看到了霍去病饮马弱水的身影,看到了匈奴败北后留下的滚滚烟尘,看到了成吉思汗的铁骑,跃过长城,呼啸着奔向甘州。
这是我第二次登临胭脂山,年遇不惑,少年时一口气爬上顶峰,坐下来看云飞云扬,指点江山的豪情已恍若前尘影事。沿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满眼是青翠苍碧的云杉古柏,山色空濛,雾岚氤氲,烂漫的野花仿佛还在讲述春天的故事。但这一回登山,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人到中年,追求的不再是绚烂和繁华,如同秋天的白杨,枝头上虽然还留着夏日的绿叶,可梦里的霜雪已是不期而至了。在一个叫天神涝池的地方,我找到了那个百花池。站在怪石嶙峋的岸边,冷冷的一潭绿水映着我的影子,还有布满风尘的脸。两千年过去了,两千年之前的某一个日子,站在百花池边的应是貌若天仙的阏氏啊。阏氏是匈奴单于的王妃,传说她每天都要到这里掬一捧水,洗洗脸,梳梳头,然后采一束金露梅和银露梅回到营地,送给她的夫君。霍去病攻打胭脂山的时候,得到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也俘获了阏氏。就在那个夜晚,阏氏偷偷地溜出来,揽起佩环丁冬的长裙,跳进了百花池。当地的山民告诉我,每到十五的黄昏,一轮蓝月亮便浮出水面,像一朵菊花,静悄悄地开在胭脂山的峡谷。金露梅和银露梅在秋风中摇晃着,花瓣缤纷,如霜如雪。我仔细凝睇着那些碎银般跳跃闪动的水波,真盼望有个蓝月亮从身边缓缓升起。
告别了胭脂山那个凄怆美丽的传说,我又来到了山丹峡口。走进河西走廊,最能让人产生怀古之幽情的实物就是长城了。西风残照之中,蓝天白云之下,长城孤独地站立在荒野里,有几处坍塌,有几处倾斜,完整的部分则是荒草萋萋,寒鸦点点。它的远处是千年不变的戈壁,是雪山,是青藏的流云,是蒙古的天风,如此的背景,更叫人相信岁月的真实与无情。这个夜晚,我参加了一位老人的葬礼。唢呐呜咽,魂幡飘摇,当那口漆着云纹和月亮的棺材被人抬起来,越过长城的豁口时,我突然觉得时光的落叶飘满了心海的每一个角落。
两千年的那场战争,给河西大地留下了太多的坟墓。途经祁连山麓的八卦村,我有意地停下来,想看看那里的汉墓群。到处是芨芨草,这种唯有大西北才能生长的植物,摇晃着灰白的穗子,瑟瑟作响,犹如弹拨地老天荒的琴弦。八卦是古匈奴的大本营,霍去病在此地作战,想必费了一番心思。虽然靠神秘莫测的八卦阵取得了胜利,但伤亡也不小。我沿着那座小土山数了数,周围大概有四五十个坟墓。墓地附近的缓坡上种着麦子和油菜,都收割完了,只留下一枝枝野燕麦在孤寂地守侯秋风秋雨。汉墓大多被人盗掘,空空荡荡的窀穸暴露在日光之中,窟窿连着窟窿,像满含冤屈的眼睛。我查过有关资料,应该说汉代对死者的陪葬并不丰厚,也不知道盗墓贼拿走的都是些什么。夕阳在山,不远处有个放羊的老汉正提着大裆裤子往墓穴里撒尿,好象还野浪浪地唱着“河西小调”:哎咬嗬,尕妹妹想死哥哥了,铺好个炕,热身子给你焐着……很苍凉的旋律,在墓地上空久久地回荡。
又是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这是诗人历经沧桑后的感慨,还是高僧看破红尘时的偈语?也就是为了这句话,我走近了古老神奇的弱水。
太阳刚刚爬上东山,岸边的胡杨被霞光照耀着,金黄灿烂,宛若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河水静静地流淌,波浪簇拥着天光云影,摇曳着落花黄叶,而水气上升,氤氲成淡紫色的雾岚,如梦如幻。不见了西王母渡河的舟楫,不见了霍去病饮马的身影,西凉国王吕渠蒙逊的皇冠已化成石头,大唐高僧玄奘的经书早被西风吹走。传说沉入河底,鸣镝湮没于荒草。只有水,只有这泊在红尘之外的水,依然偎依着洁净的雪山荒野,默默地远行,寻找自己的家园。我倚着一棵枝桠纷披的胡杨树,尽量让它的影子覆盖住风尘仆仆的身躯。在水之湄,拿出那把随身携带的铁剑,慢悠悠地打磨起来。霍霍之声响过,流水冲走了斑斑的锈垢,心灵的灰尘也纷纷掉落。
几个牧童 从胡杨林里跑出来,好奇地围着我问这问那。他们盯着我的剑,说我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没有英雄的时代,他们却想到了遗世独立的武侠。看着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的脸,我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才好。孩子们一会儿便离开我走了。那边的牛羊正安闲地啃食青草,他们每人都采了一片马兰,做成叶笛,呜呜呀呀地吹起来,而我的眼前依旧是弱水,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童贞的雪山清流。
离我有一公里的地方就是黑水国遗址。自从有了信史,历代史学家都无法解释它的来龙去脉,河西走廊最神秘的雾霭,在那里飘荡缠绕了几千年。我走过去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废弃的城池。墙体倾斜,瓮城坍塌,只剩下荒草漫漫的墩台。残垣破壁与祁连雪峰遥遥相对,更现出荒城的凄凉破败。天上飞翔着孤单的鹞鹰,地下生长着苍老的蓬蒿与骆驼草,天地久远,山河岑寂,往日的繁华喧嚣已随浩浩弱水流向远方,剩下的只有那些黑亮的陶瓷岁片,在惨白的秋阳下闪烁,仿佛是黑水国先民的幽魂,睁开眼瞳,眺望迷茫的历史天空。
弱水河的涛声在耳边回响,我终于踏上了张掖的土地。很早时读《丝路史话》,那上面说,霍去病破匈奴之后,汉武帝有“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左肋”的话,张掖因此得名。汉设河西四郡,张掖即在其中。而更远的年代,这里却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月氏、乌孙、匈奴、吐蕃,那些逐草而居,挽弓射雕的西北豪强,南控大漠,北倚弱水,在此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悲剧。但翻开煌煌的编年史册,他们的背影是那么的模糊,那么的仓皇,透过美如花朵的汉字,我看到的总是日落黄沙时的漫漫烟尘。
河西学院的一位教授是研究丝绸之路的专家,他认为张掖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张掖建有大佛寺,雕塑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卧像,全长二十多米,为全国第一。相传忽必烈曾诞生于此,后来还在这里为母亲守灵。寺内藏有明永乐年间刻写的《北藏经》数千卷。那夜,我去教授家做客,发现他的书房里摆着一尊泥塑菩萨,秀骨清相,安详的目光微微平视前方,像是给芸芸众生指点由此岸到彼岸的迷途。教授信佛,为我讲述佛教高深的禅机与玄理,眼睛里满含着清凉的雪色寒光。听着他的絮叨,我脑子里却跳出另一副画面:昏暗的灯光下,十几个围着方桌,念一本河西宝卷,在阿弥托佛的吟唱声中,传递惩恶扬善的故事。对寻常百姓而言,佛教也是洗涤心灵的一潭清泉呵。
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土塔。一天之中,我游览了张掖所有的佛教胜景。黄叶飘飘的白杨树下,最常见的是拜佛的女人,跟她们交谈,总能发现隐藏在黑色围巾后面的脸,紫红紫红的,宛如被秋霜浸染过的沙枣果。佛塔上的铁马风铃不时地传来叮当叮当的响声,他们仰起头,双手合在胸前,眸子里闪动着潮湿的泪光。
一城芦苇半城塔,江南秀色落塞外。这句诗是前人对张掖的赞美。秋天了,张掖的芦苇已经开始枯黄,枝头上残存的苇花被风吹着,雪一般满天飞舞。我坐在郊外的田塍上,看见古铜色的太阳正朝着祁连山落去。穿越河西走廊的路途刚走了一半,心中就充满了一种难言的怅惘,仿佛依然行走在梦里,前后都拥塞着苍茫的天,苍茫的地,苍茫的岁月,苍茫的历史……
苍茫之爱
我知道,在我一生的追寻中,你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一片梦里的白云,一叶远去的云帆,一朵被秋风吹走的蒲公英……
万里关山,八千里明月,三百六十次日出日落,都在我的心路历程中化为无望的期盼,化为虚无的等待,化为相思,化为泪……
你在关外,我在塞北。
你等来的是春,我遇见的是秋。
你看到的是月圆,我望到的是月缺。
银河浩淼,两颗星永远是遥不可及的眺望;人间路远,两颗心永远是无望的眷恋。纤云飘飘而过,擦不亮迷梦般的暗夜;杜鹃偷偷飞越,送不去彼此的心声。留下的是遗憾,是思念,是望穿秋水。
或许偶然的相遇,能使孤寂的灵魂在一瞬间互相映照,让你与我重燃生命的激情之火,照亮那远去的前称旧事。
或许偶然的相知,会把心灵的阴霾一点一点驱散,在我与你使去的岁月里,再次能拣拾到爱的红玫瑰。
但这一切,只能是虚幻,只能是写在雪地里的许诺和誓言。
应该是,我已成为西北的胡杨树,披一身灿烂的黄叶,在你的梦里摇曳沧桑,抖落孤单,忠贞于爱,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
应该是,你会长成辽河岸上的红梅,在我的想象里绽开美丽,吐播芬芳,用纯洁的花瓣覆盖我的寂寞,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西风流云,一句深情的祝福,就能温暖一生。
地老天荒,一首动听的嘱托,便可告慰心灵。
尽管你,无缘替我缝一件冬装,送一件夏衣;尽管我,不能为你撑一把伞,遮挡人间的风风雨雨。但你有你柔曼的枝叶,像关外的百合,给我如梦如幻的缠绵;而我也有坚强的躯干,像塞外的云杉,把高洁和纯真写进你的思念。
曾经有约,我与你是轻轻地走了,正如轻轻的来,挥挥衣袖,不带走西天的云彩。
曾经有约,我与你放一只纸帆船,载满今生的希望和憧憬,悄悄驶向各自的彼岸。
那么,只有等待来生了啊!
如果来生我们依然有缘,如果来世的缘依然是不见不散,情长意深,犹如高山流水,那么,我们就再种一颗北国红豆,让相思生根发芽,长出绿绿的叶,开出艳艳的花…… 凋零或随风飘逝
那天,满天都是雪花。朋友打来电话,说金花走了,去了很很远的地方。他的嗓子有点嘶哑,手机里仿佛是风也萧萧,雪也飘飘,一片凄凉的声音。
金花死了,死于白血病。斯时,我的母亲也刚刚故去,她活了83岁。一个正值青春年华,一个临近黄昏耄耋,两个生命同时步入幽冥世界,灿烂也罢,庸常也是,都难逃死亡的魔掌。一生未必同路,殊途亦可同归,生命之无常,令人感慨唏嘘。
我没有参加金花的葬礼。我曾嘱托朋友,在那一天,一定给我买一篮鲜花,把它恭恭敬敬的献在金花的坟头。最好是有百合和矢车菊的那种。我知道她喜欢鲜花,生前孤傲,目下无尘,只有洁净的百合,只有恬淡的矢车菊能陪伴她远去的灵魂。 生命如花,开着是绚烂,凋零是落寞。
一个文友远去了,我们的生活依旧平静如初,平静得像一个布满灰尘的水潭,看不见天光云影,看不见清澈的涟漪,有的只是水面上的落叶落花,叫人徒生莫名的伤感。我们还是在不停的聚会,在喝酒,在打牌。是冬天了,六七个人瑟缩在一个陈旧破烂的小酒馆里,大碗饮酒,大声喧哗,藉此来发泄心中的郁闷,打发无聊的时光。只有喝醉的时候,我们的面前才会出现一个幽蓝色的通道,沿着这个通道走进去,仿佛就是文学神圣的殿堂,我们看见了屈原、李白,看见了曹雪芹和鲁迅,看见了海子、骆一禾……
于是,在我们朦胧的醉眼中,金花就又出现了。恍惚间,她还坐在那个办公室里,伏着单薄的身子,静静地写她的新闻稿,写她的散文诗歌,写着,不时地抬起头来,眺望远处的皑皑雪山,眺望雪山上千年不变的云,千年常青的树。
只有对她的怀念与回忆。而一切转瞬又化为一个忧伤的梦境。对我们而言,每个人记忆的枝柯上已落满了冬天的雪,有的折断了,有的随风飘去,无影无踪。
金花的生活,金花的文学创作,渐渐被我们淡忘了。有好几次,我们只说起她的《远嫁天堂的新娘》,一生中,那是她最后的一篇散文。
文联成了我们唯一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偏僻荒远的小县城,文联可怜得像一个无爹无娘的孩子,静悄悄躲在文化馆6楼。文联只有两人,主席老赵,干事老薛,都是沉默寡言的人,整天爬在桌子上看稿,用红蓝铅笔涂涂画画。老赵五十多岁了,也喜欢喝酒,喝多了就给我们谈论他年轻时的文学梦想,但更多是诉说他的苦恼和无奈,说他的几个同学已经当了高官,说他还是个副科级,工资太低,儿女的工作没有着落,很伤感的样子,仿佛是文学误了他的一生。老薛更悲观,才三十多岁,就天天想着退休。他原来在乡下当老师,靠写作弄出了一些名气,后来转行到了文联,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后来遇到了许多不顺心的事,人也就一天天消沉了下去。
然而,只要我们走进文联,气氛还是空前的活跃。我们都是那份县级文学杂志的忠实作者,用心血写成的文字,只有在这片园地里能够开出或灿烂或暗淡的花朵。我们欣赏自己的文章和诗歌,看够了,就掏钱买酒,喝醉了便从办公室的小门里爬上楼顶,唱歌跳舞,下棋吟诗,再就是什么也不做,躺在那里仰视天上的云卷云疏,俯瞰大街上的人熙来攘往……
一个无名的县城,一份无名的杂志,一群无名的作者,就这样彼此映衬着,传递着说不清的依恋之情。98年,我们几个代表文联编辑部,去参加胭脂山笔会,大家都很兴奋,像是去朝圣,有一种很庄严的感觉。会场就设在胭脂山麓的一个林场,幽静而优美。那一次,笔会上来了许多名家,有评论家雷达、诗人李小雨、小说家邵振国,还有全国知名的学者二十多人。报到时,我们每人交了一百元会务费,算是买了一个入场券。但笔会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神圣,好象是吃了一顿饭,就匆匆地散伙了。名家都带着文学界的美媚佳丽,或签名照相,或游山玩水,尽情地挥洒着文学给予他们的浪漫。他们是真正的神,我们连朝拜的机会都没有。
还记得那个黄昏,我们几个偏远县城的文学青年,默默地坐在空荡岑寂的山谷里,喝酒、抽烟,把带去的文学作品都撕成了碎片,让稿纸像雪一样洒在那条小河里边,任它们随着枯草败叶流向远方。
仿佛是,一生中对文学最悲壮的祭奠,就留给了那山,那水……
我们的根依旧深埋于祁连山麓的雪地,宛若孤寂的马兰,只要还有春天,还有阳光,它就会发芽,然后长出绿叶,绽开美丽的花朵。
文学圈子里,牧笛是最小的诗人,人长得清秀,很腼腆,像个大姑娘。上师范时诗就写的很好,还拿过全国大奖。我们曾开玩笑说他错生了年代,如果是唐朝,他早就成王勃了。
牧笛的家住在郊区,一个农家小院,几棵祁连云杉,还有兰草菊花,很幽静的地方。闲暇,他常邀我们去他家做客。老爹老妈,还有漂亮的妻子,全家出动,为我们炒菜做饭。每当我们谈论起牧笛,家人就特别高兴,好象诗歌给他们带来了多么大的荣耀和财富。
牧笛出版了一本诗集,发行不好,几乎全赔了。一万多块钱,是他一年的工资啊。在这个诗歌连一文钱都不值的年代,我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但他很乐观,他说,等他以后赚了钱,一定要背着自己的诗集,去山海关,凭吊海子的亡灵。
同时写诗的还有漠野。漠野是稿水利的,一年四季都带领着一大群工人在外面修渠垒坝。他的周围是坚硬的石头,是钢筋水泥,还有无边无际的戈壁,就在叮叮哐哐的声音中,他写出了许多首好诗。那一次,我们几个文友相约到漠野的工地聚会,他不会喝酒,但抽烟很厉害,躺在草地上,还不到一小时,一包烟就抽完了。他喜欢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我发现,浓浓的白烟从他的嘴里吸进去,又从鼻孔里冒出来,悠悠地在他的脸上飘旋,然后就跟着一些美妙的诗词飞上了天空,飘逸,飘渺,苍凉,沧桑……
知道他是个性情中人。他对我们说,有一回,他谁在床上,突然梦见了他的女儿,女儿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就跪在他的跟前,向他要一首诗。当时没有笔,也没有纸,他一骨碌翻起来,就把想好的诗写在了妻子的脊背上了。文友们听着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但他没有笑,呆坐着,眼睛里涌出了泪花。
大家很快就默然了。因为,那一天,正好是他女儿的忌日。那个向他要诗的小姑娘死去已经两年了。
不知为什么,悲剧的阴影总是我们文友的命运。金花离开人世刚一个多月,兰心的病又加重了,死神正一步步逼近她的身体。兰心患的是重症肌无力。目前,医学界对这种病还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两年了,她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写作。一年前,她心爱的丈夫弃她而去,去了遥远的新疆;一年后,他突然暴死于异乡,成了永远的孤魂野鬼。
在文友的心目中,兰心和她的丈夫曾是最恩爱、最浪漫的一对夫妻,谁也没料到他们会反目成仇,以至走上法庭,对簿公堂。人世的挚爱转化为铭心刻骨的仇恨,这也许就是宿命。
我跟兰心是一个单位,住同一幢宿舍楼。她的门前有一棵苹果树,夏天开满素淡的白花,秋天披一身灿烂的红叶,年年岁岁,昭示着四季的轮回变化。兰心瘫痪以后,苹果树成了她最好的知音。每次下班,我看见她就坐在轮椅上,偷过玻璃窗,静静地凝望着苹果树,抬头是盛开的白花,低头是飘飞的红叶……
苹果树给了兰心太多的想象与回忆,她在眺望的过程中找回了失去的爱,找回了心灵深处的感动,然后把那些点点滴滴写下来,或者敲开电脑,让文字的花朵,在湖蓝色的荧屏上旋开旋落。
多少次呵,我驻足在那里,很忧伤地想:若干年后,我们还能看到她那落花流水般远去的文章吗?
是谁说的,在蓝墨水的上游,能找到灵魂中最美丽的风景。我们都在苦苦的跋涉着,寻觅着。
最叫人感动的是雪峰先生,他年逾花甲之后竟然创办了一个诗社,过一段时间就带着一帮老人前往野地松林,在潺潺的山溪边舀月煮诗,作赋谈文,俨然是竹林七贤的做派。
他一生喜欢古典诗词,为了文字的意韵和境界,更为了寻找诗意的栖居,长年累月地穿行在平平仄仄的世界里,结果是小桥流水找到了,白云青山找到了,心灵羽化成蝴蝶,在古典的诗歌花园里飞舞,而失去的却是大好年华,襟袖间多了几分萧瑟,头顶上添了若干霜雪。
雪峰先生先后自费出版了几本诗集,但销路也不好。他给中学生做过几次讲座,意在扩大古典诗词的影响,结果也不甚理想。唐诗宋词已成绝唱,所谓的华章名篇,很难给他们以心灵的抚慰,他们热爱的是郭敬明、痞子蔡、安尼宝贝……
小小的县城,有几个落魄孤独的文学爱好者。没有谁关注我们,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像地下游击队,在那里偷偷摸摸地读书、写作。大众面前,我们不敢谈论小说和诗歌,也不愿说及文学。我知道的,在这个金钱物质决定一切的时代,文学早已沦落风尘了。 也许,我们涂鸦在纸上的那些东西,宛如临秋的野菊花,只有凋零或随风飘逝。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