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苇蔓中的雷台
2021-12-23叙事散文汪彤
(一)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只要有一方泉眼,便会有一线生的气息,便会在泉眼附近的沙土中,依附一些绿的生机。这是生命在沙漠里特殊的生存方式,它们会抓住任何一个存活的机会,繁衍下去。这些泉水边绿色的生命,或者是被信风吹到沙漠的边缘,混合在沙土里,……
(一)
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只要有一方泉眼,便会有一线生的气息,便会在泉眼附近的沙土中,依附一些绿的生机。这是生命在沙漠里特殊的生存方式,它们会抓住任何一个存活的机会,繁衍下去。
这些泉水边绿色的生命,或者是被信风吹到沙漠的边缘,混合在沙土里,几百年、几千年,等待的便是一汪水的浸泡;或者是在一次遥远的迁徙中,那些不幸被淘汰,留在沙漠里的生灵,却有幸适应了沙漠中生存的方式。估且就当它们是一群藏羚羊吧,当它们来泉边饮水解渴时,身上的细毛,偶然拈粘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在动物们低头,弯下脖子尽情的享用干渴沙漠里的一片清凉,抖动脖颈上沾满的水珠时,一瞬间从动物们的毛发中脱离开来,有了一次生存的机遇。这粒种子的生命从此便有了生的意义。它掉在泉水边潮湿的泥土里,生了根,发起芽,给灰色的沙漠又增添了一处绿的颜色。
“ 雷台”或许远古的时候并没有这个名,它被偶然经过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夏人称为某某泉。如嘉峪关的月牙泉,形如月牙便因此得名。雷台附近有多少口泉眼不可数。那些泉,或许在沙漠里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后,连接成了一滩水,这滩水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代,一场场扬沙又一次次饮水,给它带来了一片片绿色的生机。
这滩水中长满了芦苇,芦苇在干旱的沙漠里遇到水便活跃起来,它生殖的极快。水给苇子提供了生存的环境,苇子又用它高大密集的身体护住了风沙的侵袭。这滩水越聚越多,越来越旺,越来越清澈,最后便成了可以泛舟的湖。
(二)
不知经历多少年,历史中的人虽然都已成过客,但他们却在繁衍中留下来不可缺失、弥足珍贵的经验,也留下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记录,这便是后人称作的历史。 于是后世的人,始终知道这样一片湖水荡漾的地方,原来是因为一场大雨的成全,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在干旱的沙漠里,等待一场大雨,比一个懵懂的少年等待接受成人的礼祀还要漫长。 一开始,人们在这有灵气,湖水旁的苇子地里乞求上苍,乞求落一点能让人和土地存活下来的雨水。可这得了气候的苇子,它用两米多高的身体密集成网,挡住了人们向前、向远眺望天空的目光。不知最早跺着脚、伸直脖子着急的人,是门额上写了“兰亭生辉”的王家、还是“渭水遗风”的姜家,反正后来张家大户中的一位将军憋不住劲,沉不住气了。他荡起一叶小舟,拔下腰间的佩剑,使劲的砍那些曾为人们心中崇尚为沙漠里最有生机的芦苇。他是在发泄心中的怨气。这时,他脑子里全都是张开了嘴,裂开口子干涸的土地,还有每一家缸底能反射出刺眼光茫的瓷釉。 他心里就是这样窝着火。突然,他发现被自己砍下的那一大片高大的芦苇,顷刻便堆起很高。他爬上芦苇向远方望去,一个念头,在他心里生起:在这湖水中芦苇旁的空地上堆一个高台,或许在高台上祈雨,能早些看到天边的流云;或许这个高台会使雷公、电母更能够看清楚人们心中祈祷的诚意。这或许便是沙漠边缘的人们,渴望雨水的心情。他们把这种心情变成了实际行动,这种内心的向往赋予在实际行动中,便有了现在的雷台。 (三) 凡是进行塔和台之类的修建,在古代生产技术条件落后不发达的状况下,都是非常困难的。但人们有的是智慧和毅力。雷台的土是淡黄色的黏土,这显然不是本地的土质。这样的黏土有利于抵抗风蚀,这些土究竟来自何方,专家门众说纷纭。也有取了土与别地的土相互比较化学成分而有雷同的,但必竟又过去了几百年,谁又可能是历史的真正的见证人? 暂且不提那土来自何方和谁人铸台的考证。只说铸台的方式,应该是人们将一车一车的土一层一层堆高,铸一层台、堆一层土。筑台的土慢慢增高,雷台的高度也因为土的高度而增高。于是高约二三十米的雷台,便随着一车车堆积的土,慢慢的变成了现在的高台。等高台筑起,人们一层一层撤下劳作时立足的土方。这样谁又能想到,现在仰头才能看到顶端的雷台,是经历了这样的建造方式呢。 雷台筑好了,南面也修筑了一些登高的台阶。当人们登上雷台真正行使一次庄严的祈雨仪式时,他们发现这个高高的雷台,在大漠中是这样一个登高望远的不同凡响的好地方。 雷台四周湖中的水,被大漠中强烈的太阳光蒸腾起袅袅雾气,而这雾气便好像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了雷台周边的环境。站在雷台上远望,平坦沙漠一望无际的辽阔便展现在眼前。远处在沙海中,一字排开缓缓远去的的驼队清晰可见。甚至,人们还似乎看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一朵一朵棉花云,慢慢的漂过来。那些云是生成雨水的先决条件。那些云有时候也是人们心中的幻觉。但也许雷台上雷祖殿中供奉的雷祖,被人们的诚心所感动,当他看到如此旺盛的烟火,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他一高兴便打起喷嚏,一个喷嚏便是一场雨。有时仅仅是一场绵绵细雨,也未必要到玉帝那里去请命。这一场一场的细雨,让雷台及雷台附近方圆百里的农庄得到了荫庇。于是这有了雷台的宝地,苇子越来越繁茂、人丁越来越旺盛,城池越来越繁华,后来这里便发展成各代的军事重镇--凉州。 (四) 那位起先一怒拔剑把怨气发在芦苇身上的张将军,从雷台筑起的那天,便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此时他心里想的最多的已是自家的龙脉。这样一处被人工筑起的地方,当作是有龙脉的地方,似乎有些牵强,但这张家大户就是这样特立独行的在雷台下修了张家大坟。 雷台如果不是张家大坟的存在,也许在历史的舞台上只会仅仅扮演一个祈雨的角色。而就是有了张家大坟的存在,这雷台有了天眼。这天眼本是张家大坟留的气孔,可这气孔却异样的奇怪。起先在这气孔中,掉下去的可能是一位道士不小心失落的一把拂尘。 道士在这气孔的井台边,为自己的不小心的遗失,忏悔的直跺脚。他探头向那井里寻自己的拂尘,突然被吓的缩回头惊叫一声。那井下哪里有自己的拂尘,分明是一只把身体隐藏在井壁中的白狐。道士不敢再看,却抵不过自己内心的好奇,于是再探头到井里去。这次真真切切的看了个清楚,原来自己的拂尘被放大了若干倍,若不细看,那仿佛就是一只粗壮的白狐尾。 自此,这口井神奇的功能便被传散开来,很多香客在乞求雷祖的同时,也把一些希望寄托在这口井里。于是也进奉一些钱币丢进井里去,而这井无限放大钱币的作用,又满足了这些香客想像中的欲望,这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 雷台有了这口天眼仿佛能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雷台有了天眼也仿佛有了灵性,它仿佛始终知道自己从修筑那一天起的自命不凡,它也许早就知道,有一天,它将成为天下众人皆知的宝地。 (五) 古往今来盗墓的人可能是为人们最痛恨的一类人。还有什么事比挖自家祖坟,更让人恨的咬牙切齿呢?但也就是这些盗墓的人,他们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却不小心为后来人留下了一方挖掘探究历史的缺口。 即便是张家大坟也躲不过那些盗墓者无孔不入的“洛阳铲”。或许在一个没有月的黑夜里,这些盗墓贼便是在苇子地的掩护下,向雷台汉墓摸索而去。而后来,被人们在雷台下张家大坟里发现的一匹陪葬的铜制天马,却使得雷台以致于整个凉州城扬眉吐气了。 从张家大坟里挖出的铜奔马是天马。它或许是人们在雷台上祈雨时,在头顶上常常出现的一片时时飘来又飘走的天马状的云彩。这匹马鬃毛随风飘逸,马尾翘向天空自己来的地方,三蹄腾飞,右后蹄踏在一只飞鸟的身上。它如此踩云追鸟的本事,谁又能说得清楚,它会不会便是那弼马翁玩忽职守时,没有看管好的一匹玉帝的御马。它也贪玩,时时跑来饮一口芦苇丛中的泉水,也看看人们祈雨的壮大场面。不小心它的身影就被一位抬头看天象的能功巧匠扑捉了去,于是张家大坟里便有了这匹现今举世闻名的吉祥马。 这匹在雷台出土的铜奔马,后来被慧眼的中国史学界、考古界学者郭沫若先生发现,成为中国的旅游标志。而雷台这座祈雨的灵台,经历了古代和现代两重天的时空,也便有了不一样的盛名。 (六) 如今的雷台已不是从前赶庙会时,踩一脚下去,塘土窝里便能印出一个脚印的土台子。也不是敞开了四处芦苇的帷幔,任人们随意进进出出拉一方土、取一方砖的地方。2001年6月,雷台汉墓作为甘肃武威市的历史遗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台四周被仿制的唐砖汉瓦的围墙拦护着,堪称世界之最的汉代风格的雷台南门,每天不知迎接多少游人仰慕而来的身影。 冬天的雷台少了一份清秀却多了一些宁静。下雪天走在雷台公园铺了石子的路上。远远便被雷台下旷地坑池里放大了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所吸引,这也堪称为世界之最。 这些身上还披着霜雪的秦汉勇士们,庄严威武的站在你面前,让你觉得偌大的园子,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殷实、安宁。他们都是用青铜铸成,绿色的幽光仿佛在你面前浮现出远古时的刀光剑影。这时,你也未尝不可这样想,这些起初埋在雷台下的勇士,几百年来,就是用他们一种意念,守护了这一方城池的安危。 冬季的萧条,少了苇子的弥漫,整个雷台湖环绕高高雷台的全貌,清清楚楚展现在眼前。那些连接一方方冰冻湖水的桥,便是这雷台的又一处风景。这里有一座木质桥,有些枯朽;那里有一方石孔桥,弯曲着身子弓的厉害。这些桥连接着人们脚下雷台湖上的路,也连接了人们用心灵体味雷台圣地的神圣感知。 夏季,无论在雷台公园的哪一处落脚,高大的苇子,满眼绿,遮蔽了眼前的天和地,这时雷台原本的面目已经隐去在芦苇深处。登上小桥向远眺望,一只轻荡在苇叶上小鸟,向着雷台的方向啾啾的鸣叫,它嗓子里的声音,仿佛穿透苇帐,一直飘向雷台,直奔云天,回荡在雷台上的天空。
不知经历多少年,历史中的人虽然都已成过客,但他们却在繁衍中留下来不可缺失、弥足珍贵的经验,也留下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记录,这便是后人称作的历史。 于是后世的人,始终知道这样一片湖水荡漾的地方,原来是因为一场大雨的成全,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在干旱的沙漠里,等待一场大雨,比一个懵懂的少年等待接受成人的礼祀还要漫长。 一开始,人们在这有灵气,湖水旁的苇子地里乞求上苍,乞求落一点能让人和土地存活下来的雨水。可这得了气候的苇子,它用两米多高的身体密集成网,挡住了人们向前、向远眺望天空的目光。不知最早跺着脚、伸直脖子着急的人,是门额上写了“兰亭生辉”的王家、还是“渭水遗风”的姜家,反正后来张家大户中的一位将军憋不住劲,沉不住气了。他荡起一叶小舟,拔下腰间的佩剑,使劲的砍那些曾为人们心中崇尚为沙漠里最有生机的芦苇。他是在发泄心中的怨气。这时,他脑子里全都是张开了嘴,裂开口子干涸的土地,还有每一家缸底能反射出刺眼光茫的瓷釉。 他心里就是这样窝着火。突然,他发现被自己砍下的那一大片高大的芦苇,顷刻便堆起很高。他爬上芦苇向远方望去,一个念头,在他心里生起:在这湖水中芦苇旁的空地上堆一个高台,或许在高台上祈雨,能早些看到天边的流云;或许这个高台会使雷公、电母更能够看清楚人们心中祈祷的诚意。这或许便是沙漠边缘的人们,渴望雨水的心情。他们把这种心情变成了实际行动,这种内心的向往赋予在实际行动中,便有了现在的雷台。 (三) 凡是进行塔和台之类的修建,在古代生产技术条件落后不发达的状况下,都是非常困难的。但人们有的是智慧和毅力。雷台的土是淡黄色的黏土,这显然不是本地的土质。这样的黏土有利于抵抗风蚀,这些土究竟来自何方,专家门众说纷纭。也有取了土与别地的土相互比较化学成分而有雷同的,但必竟又过去了几百年,谁又可能是历史的真正的见证人? 暂且不提那土来自何方和谁人铸台的考证。只说铸台的方式,应该是人们将一车一车的土一层一层堆高,铸一层台、堆一层土。筑台的土慢慢增高,雷台的高度也因为土的高度而增高。于是高约二三十米的雷台,便随着一车车堆积的土,慢慢的变成了现在的高台。等高台筑起,人们一层一层撤下劳作时立足的土方。这样谁又能想到,现在仰头才能看到顶端的雷台,是经历了这样的建造方式呢。 雷台筑好了,南面也修筑了一些登高的台阶。当人们登上雷台真正行使一次庄严的祈雨仪式时,他们发现这个高高的雷台,在大漠中是这样一个登高望远的不同凡响的好地方。 雷台四周湖中的水,被大漠中强烈的太阳光蒸腾起袅袅雾气,而这雾气便好像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了雷台周边的环境。站在雷台上远望,平坦沙漠一望无际的辽阔便展现在眼前。远处在沙海中,一字排开缓缓远去的的驼队清晰可见。甚至,人们还似乎看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一朵一朵棉花云,慢慢的漂过来。那些云是生成雨水的先决条件。那些云有时候也是人们心中的幻觉。但也许雷台上雷祖殿中供奉的雷祖,被人们的诚心所感动,当他看到如此旺盛的烟火,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他一高兴便打起喷嚏,一个喷嚏便是一场雨。有时仅仅是一场绵绵细雨,也未必要到玉帝那里去请命。这一场一场的细雨,让雷台及雷台附近方圆百里的农庄得到了荫庇。于是这有了雷台的宝地,苇子越来越繁茂、人丁越来越旺盛,城池越来越繁华,后来这里便发展成各代的军事重镇--凉州。 (四) 那位起先一怒拔剑把怨气发在芦苇身上的张将军,从雷台筑起的那天,便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此时他心里想的最多的已是自家的龙脉。这样一处被人工筑起的地方,当作是有龙脉的地方,似乎有些牵强,但这张家大户就是这样特立独行的在雷台下修了张家大坟。 雷台如果不是张家大坟的存在,也许在历史的舞台上只会仅仅扮演一个祈雨的角色。而就是有了张家大坟的存在,这雷台有了天眼。这天眼本是张家大坟留的气孔,可这气孔却异样的奇怪。起先在这气孔中,掉下去的可能是一位道士不小心失落的一把拂尘。 道士在这气孔的井台边,为自己的不小心的遗失,忏悔的直跺脚。他探头向那井里寻自己的拂尘,突然被吓的缩回头惊叫一声。那井下哪里有自己的拂尘,分明是一只把身体隐藏在井壁中的白狐。道士不敢再看,却抵不过自己内心的好奇,于是再探头到井里去。这次真真切切的看了个清楚,原来自己的拂尘被放大了若干倍,若不细看,那仿佛就是一只粗壮的白狐尾。 自此,这口井神奇的功能便被传散开来,很多香客在乞求雷祖的同时,也把一些希望寄托在这口井里。于是也进奉一些钱币丢进井里去,而这井无限放大钱币的作用,又满足了这些香客想像中的欲望,这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 雷台有了这口天眼仿佛能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雷台有了天眼也仿佛有了灵性,它仿佛始终知道自己从修筑那一天起的自命不凡,它也许早就知道,有一天,它将成为天下众人皆知的宝地。 (五) 古往今来盗墓的人可能是为人们最痛恨的一类人。还有什么事比挖自家祖坟,更让人恨的咬牙切齿呢?但也就是这些盗墓的人,他们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却不小心为后来人留下了一方挖掘探究历史的缺口。 即便是张家大坟也躲不过那些盗墓者无孔不入的“洛阳铲”。或许在一个没有月的黑夜里,这些盗墓贼便是在苇子地的掩护下,向雷台汉墓摸索而去。而后来,被人们在雷台下张家大坟里发现的一匹陪葬的铜制天马,却使得雷台以致于整个凉州城扬眉吐气了。 从张家大坟里挖出的铜奔马是天马。它或许是人们在雷台上祈雨时,在头顶上常常出现的一片时时飘来又飘走的天马状的云彩。这匹马鬃毛随风飘逸,马尾翘向天空自己来的地方,三蹄腾飞,右后蹄踏在一只飞鸟的身上。它如此踩云追鸟的本事,谁又能说得清楚,它会不会便是那弼马翁玩忽职守时,没有看管好的一匹玉帝的御马。它也贪玩,时时跑来饮一口芦苇丛中的泉水,也看看人们祈雨的壮大场面。不小心它的身影就被一位抬头看天象的能功巧匠扑捉了去,于是张家大坟里便有了这匹现今举世闻名的吉祥马。 这匹在雷台出土的铜奔马,后来被慧眼的中国史学界、考古界学者郭沫若先生发现,成为中国的旅游标志。而雷台这座祈雨的灵台,经历了古代和现代两重天的时空,也便有了不一样的盛名。 (六) 如今的雷台已不是从前赶庙会时,踩一脚下去,塘土窝里便能印出一个脚印的土台子。也不是敞开了四处芦苇的帷幔,任人们随意进进出出拉一方土、取一方砖的地方。2001年6月,雷台汉墓作为甘肃武威市的历史遗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台四周被仿制的唐砖汉瓦的围墙拦护着,堪称世界之最的汉代风格的雷台南门,每天不知迎接多少游人仰慕而来的身影。 冬天的雷台少了一份清秀却多了一些宁静。下雪天走在雷台公园铺了石子的路上。远远便被雷台下旷地坑池里放大了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所吸引,这也堪称为世界之最。 这些身上还披着霜雪的秦汉勇士们,庄严威武的站在你面前,让你觉得偌大的园子,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殷实、安宁。他们都是用青铜铸成,绿色的幽光仿佛在你面前浮现出远古时的刀光剑影。这时,你也未尝不可这样想,这些起初埋在雷台下的勇士,几百年来,就是用他们一种意念,守护了这一方城池的安危。 冬季的萧条,少了苇子的弥漫,整个雷台湖环绕高高雷台的全貌,清清楚楚展现在眼前。那些连接一方方冰冻湖水的桥,便是这雷台的又一处风景。这里有一座木质桥,有些枯朽;那里有一方石孔桥,弯曲着身子弓的厉害。这些桥连接着人们脚下雷台湖上的路,也连接了人们用心灵体味雷台圣地的神圣感知。 夏季,无论在雷台公园的哪一处落脚,高大的苇子,满眼绿,遮蔽了眼前的天和地,这时雷台原本的面目已经隐去在芦苇深处。登上小桥向远眺望,一只轻荡在苇叶上小鸟,向着雷台的方向啾啾的鸣叫,它嗓子里的声音,仿佛穿透苇帐,一直飘向雷台,直奔云天,回荡在雷台上的天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