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五月寻牡丹
2021-12-23叙事散文赵国宝
五月寻牡丹
赵国宝
阳历五月,正值牡丹开放季节。四月初八浴佛日仁寿山庙会,去“牡丹园”时,仁寿山的牡丹才刚长出小苞蕾,只得悻悻而回。不想公事繁忙,时序已愈半月,心想,今年的牡丹早已开罢了,不禁黯然伤神。
一个星期日,在家中闷坐喝茶,老雪忽……
五月寻牡丹
赵国宝
阳历五月,正值牡丹开放季节。四月初八浴佛日仁寿山庙会,去“牡丹园”时,仁寿山的牡丹才刚长出小苞蕾,只得悻悻而回。不想公事繁忙,时序已愈半月,心想,今年的牡丹早已开罢了,不禁黯然伤神。
一个星期日,在家中闷坐喝茶,老雪忽打来电话,说是要约上几个朋友去北山上看牡丹,言语急促,不容我细想。匆匆坐了出租车,赶到县城时,他们几个已收拾停当,单等我一人了。
车出陇西城北关,过了渭河桥,翻过河蒲山,就到了云田镇丹义村。司机路熟,左转右轨,沿一条土山路行了半个来钟头,就说:“到了”。下得车来,才发现其实未到,还得走半个钟头的小路。心下不禁嘀咕:“似这等干山枯岭之地,哪有牡丹可看?”但心想老雪必不糊涂,就硬着头皮跟了他们几个。转过一个梁峁,忽见对面坡地里有了一户人家,独门独院,房前屋后被榆柳椿杏环绕,气象有些不凡,就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庄前。
原来牡丹园就在庄前的坡地里。那坡地被主人侍弄成一畦一畦的,足足有两三亩,都栽了牡丹。我们未来得及向主人打招呼,就径直跨过篱笆,看了起来。由于地处北山,这里的牡丹植株矮小,花朵也不是很大。但一朵有一朵的风致,一朵和一朵决不雷同。这就有了些看头。我们正在拍照,主人从大门里出来了,鹤发童颜,笑呵呵地。看到我们兴趣正浓,老人也赶紧来到了园中。经老人的介绍,我们才知道这园中牡丹有二百多个品种,其中名贵品种就达一百余种。难怪一朵与一朵不同了。
看完了园中牡丹,老人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们一行到家中坐坐,我们就随了老人。院是土院,墙是土墙,却异常干净。按北山人习惯,靠北边庄墙盖了一大两小。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偏房。进得堂屋,老人赶紧端来火盆,摆上了茶罐。一盅酽茶,几口麦饼后,老人拿出了每年来此写生的画家留下的画。那些画,有的是名家作品,自然不俗了;有的是美院刚毕业的学生的新作,更给人以清新俊逸的感受。据老人讲,有的画家来此,吃住几日,走时无以回报,就留下墨迹而去。而这,正是老人所欣喜的。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念想。有的画家连续几年来此,跟老人成了真正的朋友。老人一捋胡须,笑容正像一朵盛开的牡丹。
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老人于堂屋正对面经营的一个小牡丹园。由于得天独厚,那园里的牡丹比门外坡地里的牡丹茂盛得多。靠东面园墙边有一株“入画”,和中国画中的工笔牡丹毫无二致。只是那艳丽的色彩比画中要不知真切多少倍。如果一个画工能将这株牡丹临摹到位,那他无疑就是一个工笔好手了。而靠西边的一株“雁翎”,花瓣的姿态更像大雁的翎羽在风中飞舞,富于动感,是最好写意画的材料了。这十几株牡丹,颜色、姿态各不相同,分别名为 等,据说,都是老人从洛阳、曹州等地买来的品种,这些品种加上在门前园子里的那些,几乎成了全国牡丹品种的展览会。难怪老人被誉为“牡丹仙子”了,这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在这连吃水都困难的陇西北山,竟有人能养活200多种牡丹,而且如此虔诚,如此用心!谁说世间的有什么事情不能经营呢?
临走的时候,我记下了老人的名字——陈国彦。
一个星期日,在家中闷坐喝茶,老雪忽打来电话,说是要约上几个朋友去北山上看牡丹,言语急促,不容我细想。匆匆坐了出租车,赶到县城时,他们几个已收拾停当,单等我一人了。
车出陇西城北关,过了渭河桥,翻过河蒲山,就到了云田镇丹义村。司机路熟,左转右轨,沿一条土山路行了半个来钟头,就说:“到了”。下得车来,才发现其实未到,还得走半个钟头的小路。心下不禁嘀咕:“似这等干山枯岭之地,哪有牡丹可看?”但心想老雪必不糊涂,就硬着头皮跟了他们几个。转过一个梁峁,忽见对面坡地里有了一户人家,独门独院,房前屋后被榆柳椿杏环绕,气象有些不凡,就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庄前。
原来牡丹园就在庄前的坡地里。那坡地被主人侍弄成一畦一畦的,足足有两三亩,都栽了牡丹。我们未来得及向主人打招呼,就径直跨过篱笆,看了起来。由于地处北山,这里的牡丹植株矮小,花朵也不是很大。但一朵有一朵的风致,一朵和一朵决不雷同。这就有了些看头。我们正在拍照,主人从大门里出来了,鹤发童颜,笑呵呵地。看到我们兴趣正浓,老人也赶紧来到了园中。经老人的介绍,我们才知道这园中牡丹有二百多个品种,其中名贵品种就达一百余种。难怪一朵与一朵不同了。
看完了园中牡丹,老人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们一行到家中坐坐,我们就随了老人。院是土院,墙是土墙,却异常干净。按北山人习惯,靠北边庄墙盖了一大两小。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偏房。进得堂屋,老人赶紧端来火盆,摆上了茶罐。一盅酽茶,几口麦饼后,老人拿出了每年来此写生的画家留下的画。那些画,有的是名家作品,自然不俗了;有的是美院刚毕业的学生的新作,更给人以清新俊逸的感受。据老人讲,有的画家来此,吃住几日,走时无以回报,就留下墨迹而去。而这,正是老人所欣喜的。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念想。有的画家连续几年来此,跟老人成了真正的朋友。老人一捋胡须,笑容正像一朵盛开的牡丹。
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老人于堂屋正对面经营的一个小牡丹园。由于得天独厚,那园里的牡丹比门外坡地里的牡丹茂盛得多。靠东面园墙边有一株“入画”,和中国画中的工笔牡丹毫无二致。只是那艳丽的色彩比画中要不知真切多少倍。如果一个画工能将这株牡丹临摹到位,那他无疑就是一个工笔好手了。而靠西边的一株“雁翎”,花瓣的姿态更像大雁的翎羽在风中飞舞,富于动感,是最好写意画的材料了。这十几株牡丹,颜色、姿态各不相同,分别名为 等,据说,都是老人从洛阳、曹州等地买来的品种,这些品种加上在门前园子里的那些,几乎成了全国牡丹品种的展览会。难怪老人被誉为“牡丹仙子”了,这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在这连吃水都困难的陇西北山,竟有人能养活200多种牡丹,而且如此虔诚,如此用心!谁说世间的有什么事情不能经营呢?
临走的时候,我记下了老人的名字——陈国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