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假期[原创]
2021-12-23叙事散文闫文盛
绵山假期离开绵山的前一天夜里,我方睡得安稳。这已经是“五一”长假的第五天。因为来此游览的客人们陆续下山,宾馆里的好多房间都空出来,夜深时,留宿的人们大都寂然入睡,再也听不到周遭嘈杂的声浪了,所以,这最后的绵山一夜便在沉潜的睡梦中过去。是到……
绵山假期
离开绵山的前一天夜里,我方睡得安稳。
这已经是“五一”长假的第五天。因为来此游览的客人们陆续下山,宾馆里的好多房间都空出来,夜深时,留宿的人们大都寂然入睡,再也听不到周遭嘈杂的声浪了,所以,这最后的绵山一夜便在沉潜的睡梦中过去。是到后来才有回想,但我不知道夜里做什么梦了,且梦境都已经变得安然,不再有前此一日的惊险。天将黎明时似乎有人声,大约是早起的人们站在廊道里说话,声音细碎,到后来又隐约可闻,宛然如在耳侧。
因为连日爬山行路,我的睡眠总也不够。妻子也还未醒,在旁边发出轻轻的呼吸声。
我翻转身子时睁了一下朦胧的睡眼,自窗帘处透进来熹微的天光把我的眼前照亮了。
这个宾馆建在悬崖的边上,但又处在一条沟壑凹进去的部分,所以并不觉得突出险怪。白日里我们就餐时路过一条东西向的长长的走廊,如果就在中途停驻下来向山谷里望,能够窥见远山近树,甚至谷底刚刚萌生的青草和潺潺流动的泉水。平素我们所见识的高度都要低于此,大概是视觉一下子被拉伸了,因而觉得开阔而有远意。好几次,我几乎就要看到对面山麓的人影了,却又被带来的小孩子拉动衣袖。我把她抱起来时,身边已经有人匆匆越过去了。外面的树木景致如同氤氲的幻象一般,悬挂在离地千尺的半山上。
我回头时看见宾馆最底层搭起一座座草原上才有的帐篷。有人就站在旁侧拍照,这一切,与记忆中的并无不同。但有一个瞬间,我在搜索往事时却想不出其他任何一点真实的景象了。除了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这一整座山,都躺卧在一个混沌无状的容器中。我视之为又一次思维的短路。大约是我与这里,已经隔别太久之故。因此假如要我来做导游,是远远不够格的。尽管我曾经深入到这山的腹部,它的最深层细微的肌理,我都曾经无比熟悉。
从这里走出去,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与记忆中的也并无不同。只有对应了具体的镜像和方位,那深藏在大脑中的山形才显现出来。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解说着我所知道的一切,大概还是拙于言辞之故,我的说法并不能使听者满意。他们听了一小会儿,便掉转身,自己寻找答案去了。
我在淡出解说者的角色之后,那些一同前来的人都开始忽略我的存在。从路边的台阶拾级而上,抬头望见那高处巍然屹立的山峰和庙宇,或者沿着一条被水打湿的弯曲天梯往纵深里行进,同行者似乎都可以找到自己攀山的乐趣,惟独我,在这些来过多次的山峦面前,产生了一点儿彷徨情绪。这些情绪也是旧有的,昔日在独处时犹甚。
两年前,我曾经逗留过的景点大都是老样子,只是时值“黄金周”,游人较我前番在时,有数倍之多。那些被踩爬的路径,如今承载着无数年老的、年轻的、年幼的游客的重量,仿佛时间,承载着古往今来无数人的重量。
我在时间中所感受到的压力,几乎从未有真正减轻过,几乎从未有确定无疑地正视过。或许只有在这个片刻,在这座山的腹地,我能够突兀地停一下脚步,在妻子注视的目光中,回过神来。
这是经常性的,无论处于何地,我所能感觉到的孤单,都如同河水泛滥一般,盘踞在我的心灵中。我曾经在身边熙熙攘攘而过的游客中捕捉类似的情绪,可又觉察到自己矫情。两年前的一个落雨的午后,我对自己的批判达到了顶点。在稍后的写作中,我隐隐约约地记载了这一段心情。
现在我在寻找自己写作的这一段心情,但是再也找不到了。前年十月出版的那本旅游随笔集子也找不到了。我曾经给它取了一个正统的名字,叫《绵山访贤》,在描摹这片山水所自具的灵气之外,我想找到一种叙述法子,把写作者所感觉到的时间的差异性放进去。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讲述曾经可能存在过的那段历史,无论怎样落笔,都存在离题万里的嫌疑。
现在被这片山水的开发者所推重的介子推故事,有一种说法是:就发生在这里。为了逼迫割股奉君的介子出山,晋文公一把火烧了绵山介公岭,为此才有了清明寒食节气的数千年传承。我们来绵山寻访,攀着铁索登云梯上山,在碧泉飞溅的山谷里穿行,设想数千年前,那个忠直的臣子背着老母,就在我们所能看得见的沟谷里穿行,遥迢的往事便犹如头顶横渡的云瀑一般,从我们的视线里层层叠叠地越过去了。
《绵山访贤》或许已经销售一空了,与山上的朋友验证这件事情,我是高兴的。这是我平生出版的第一本书,我希望有更多更多的人喜欢和阅读这本书。即便是在游玩途中,我仍然不能免除这些琐事的羁绊。两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季,因为家里没有书桌,我每日坐在床角,将笔记本电脑搁置在一个低矮的箱子上方写作这本书的光阴已经永远地过去了。或许高度不太适宜,腰部需要大幅度弯曲,我经常累得腰酸背痛的时光已经永远地过去了。由于要赶稿子,经常顾不得按时吃晚饭,以至于饥肠辘辘的记忆也随着这件事情的完成已经永远地过去了。交稿前我计算撰稿时间,是整整百日。因此我曾经想过给我的这第一本书写一篇后记,题目就叫《百日书》。但由于身心疲惫,就将这个遗憾永久地留了下来。
而今,在这个长假的尾部,我来到了这里。我的头脑里萦回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地涌过来了。山上的路途仍然漫长,头顶的烈日当空,站在介公岭上四下里望,脚下的车辆如玩具车一般整齐地停放在轩敞的山谷里,登山的人群摩肩接踵地从低处上来;而将目光放远,绿色的山树都成了回忆,它们同你的思维对接,两年的光阴,霎那间变得无比清晰。 2007年5月9日上午9:30-12:35,下午16:24改定
离开绵山的前一天夜里,我方睡得安稳。
这已经是“五一”长假的第五天。因为来此游览的客人们陆续下山,宾馆里的好多房间都空出来,夜深时,留宿的人们大都寂然入睡,再也听不到周遭嘈杂的声浪了,所以,这最后的绵山一夜便在沉潜的睡梦中过去。是到后来才有回想,但我不知道夜里做什么梦了,且梦境都已经变得安然,不再有前此一日的惊险。天将黎明时似乎有人声,大约是早起的人们站在廊道里说话,声音细碎,到后来又隐约可闻,宛然如在耳侧。
因为连日爬山行路,我的睡眠总也不够。妻子也还未醒,在旁边发出轻轻的呼吸声。
我翻转身子时睁了一下朦胧的睡眼,自窗帘处透进来熹微的天光把我的眼前照亮了。
这个宾馆建在悬崖的边上,但又处在一条沟壑凹进去的部分,所以并不觉得突出险怪。白日里我们就餐时路过一条东西向的长长的走廊,如果就在中途停驻下来向山谷里望,能够窥见远山近树,甚至谷底刚刚萌生的青草和潺潺流动的泉水。平素我们所见识的高度都要低于此,大概是视觉一下子被拉伸了,因而觉得开阔而有远意。好几次,我几乎就要看到对面山麓的人影了,却又被带来的小孩子拉动衣袖。我把她抱起来时,身边已经有人匆匆越过去了。外面的树木景致如同氤氲的幻象一般,悬挂在离地千尺的半山上。
我回头时看见宾馆最底层搭起一座座草原上才有的帐篷。有人就站在旁侧拍照,这一切,与记忆中的并无不同。但有一个瞬间,我在搜索往事时却想不出其他任何一点真实的景象了。除了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这一整座山,都躺卧在一个混沌无状的容器中。我视之为又一次思维的短路。大约是我与这里,已经隔别太久之故。因此假如要我来做导游,是远远不够格的。尽管我曾经深入到这山的腹部,它的最深层细微的肌理,我都曾经无比熟悉。
从这里走出去,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与记忆中的也并无不同。只有对应了具体的镜像和方位,那深藏在大脑中的山形才显现出来。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解说着我所知道的一切,大概还是拙于言辞之故,我的说法并不能使听者满意。他们听了一小会儿,便掉转身,自己寻找答案去了。
我在淡出解说者的角色之后,那些一同前来的人都开始忽略我的存在。从路边的台阶拾级而上,抬头望见那高处巍然屹立的山峰和庙宇,或者沿着一条被水打湿的弯曲天梯往纵深里行进,同行者似乎都可以找到自己攀山的乐趣,惟独我,在这些来过多次的山峦面前,产生了一点儿彷徨情绪。这些情绪也是旧有的,昔日在独处时犹甚。
两年前,我曾经逗留过的景点大都是老样子,只是时值“黄金周”,游人较我前番在时,有数倍之多。那些被踩爬的路径,如今承载着无数年老的、年轻的、年幼的游客的重量,仿佛时间,承载着古往今来无数人的重量。
我在时间中所感受到的压力,几乎从未有真正减轻过,几乎从未有确定无疑地正视过。或许只有在这个片刻,在这座山的腹地,我能够突兀地停一下脚步,在妻子注视的目光中,回过神来。
这是经常性的,无论处于何地,我所能感觉到的孤单,都如同河水泛滥一般,盘踞在我的心灵中。我曾经在身边熙熙攘攘而过的游客中捕捉类似的情绪,可又觉察到自己矫情。两年前的一个落雨的午后,我对自己的批判达到了顶点。在稍后的写作中,我隐隐约约地记载了这一段心情。
现在我在寻找自己写作的这一段心情,但是再也找不到了。前年十月出版的那本旅游随笔集子也找不到了。我曾经给它取了一个正统的名字,叫《绵山访贤》,在描摹这片山水所自具的灵气之外,我想找到一种叙述法子,把写作者所感觉到的时间的差异性放进去。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讲述曾经可能存在过的那段历史,无论怎样落笔,都存在离题万里的嫌疑。
现在被这片山水的开发者所推重的介子推故事,有一种说法是:就发生在这里。为了逼迫割股奉君的介子出山,晋文公一把火烧了绵山介公岭,为此才有了清明寒食节气的数千年传承。我们来绵山寻访,攀着铁索登云梯上山,在碧泉飞溅的山谷里穿行,设想数千年前,那个忠直的臣子背着老母,就在我们所能看得见的沟谷里穿行,遥迢的往事便犹如头顶横渡的云瀑一般,从我们的视线里层层叠叠地越过去了。
《绵山访贤》或许已经销售一空了,与山上的朋友验证这件事情,我是高兴的。这是我平生出版的第一本书,我希望有更多更多的人喜欢和阅读这本书。即便是在游玩途中,我仍然不能免除这些琐事的羁绊。两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季,因为家里没有书桌,我每日坐在床角,将笔记本电脑搁置在一个低矮的箱子上方写作这本书的光阴已经永远地过去了。或许高度不太适宜,腰部需要大幅度弯曲,我经常累得腰酸背痛的时光已经永远地过去了。由于要赶稿子,经常顾不得按时吃晚饭,以至于饥肠辘辘的记忆也随着这件事情的完成已经永远地过去了。交稿前我计算撰稿时间,是整整百日。因此我曾经想过给我的这第一本书写一篇后记,题目就叫《百日书》。但由于身心疲惫,就将这个遗憾永久地留了下来。
而今,在这个长假的尾部,我来到了这里。我的头脑里萦回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地涌过来了。山上的路途仍然漫长,头顶的烈日当空,站在介公岭上四下里望,脚下的车辆如玩具车一般整齐地停放在轩敞的山谷里,登山的人群摩肩接踵地从低处上来;而将目光放远,绿色的山树都成了回忆,它们同你的思维对接,两年的光阴,霎那间变得无比清晰。 2007年5月9日上午9:30-12:35,下午16:24改定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