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沉痴的断梦
2021-12-23抒情散文素手悠然
在春雨多情缠绵大地的时节,我回到了家乡宁城。第一次有同学聚会,也是第一次见25前的同学。原以为见同学的场面一定非常动人,会象那书上写的电视上看的一样,拥抱呀流泪呀,语无伦次,激动得说不出话等等,可是,没有啊,虽然大家都是25年后初次见面,但……
在春雨多情缠绵大地的时节,我回到了家乡宁城。
第一次有同学聚会,也是第一次见25前的同学。原以为见同学的场面一定非常动人,会象那书上写的电视上看的一样,拥抱呀流泪呀,语无伦次,激动得说不出话等等,可是,没有啊,虽然大家都是25年后初次见面,但却一点都没有陌生感,熟络亲切自然得仿佛昨天才见过。
同学间儿时样貌依稀难辩,出门前我还仔细地看过他们的照片。刚收到同学照片时,我一看:哎呀,怎么全成了大人?殊不知说这话的人自己也是中年人了呀。如今乍见仍感觉对不上号,但却没有妨碍弥漫在其间的亲切感。聊起儿时的往事趣闻非常开心热闹,尽管我很多记不起来了,但从同学们口中渐渐地回忆起,原来大家记忆都是那么的清晰,以至哪位老师上课训了谁,哪个同学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捉到都形容得的维妙维肖,温暖中欢笑中我才知,原来这就是同学,那一见一听如故的真情。都说怀念是一种牵人心扉的幸福,而重逢相聚,谁说不是幸福得让人心扉牵动?
同学说:走吧,带你逛老街去。
也是25年后第一次重回旧地走老街。梦里常常萦绕的老街,儿时的感觉是宽宽的街道高大的楼房,如今变得又窄又狭,屋宇陈旧。同学站在街中心双手一横,竟然就占了三分之一,这街竟然不到三米。我曾经住过的老政府宿舍区院房踪渺渺,府址还在,各机关还在,旧区旧舍却已被高楼替换面目一新,没变的是院房位置后坡的小八角亭还在,那时我常常喜欢中午一个人抱本书坐在亭里看。路旁的树木还在,每棵树都筋藤垂须盘错缠身,华盖枝繁叶茂的,象个长相黝黑饱经苍桑的老人。小时候说不上这些树名,现在我还是说不上。只有那几棵高大的木棉树好象还认得我,正以当年我离开它们时那样满挂鲜红灿烂的花朵在微笑,不禁叹:人事两非,物我两忘,情可在?
更有意思的竟然能进入同学原来住的地方和几个小学同学曾经住的大合院。想看又怕被人说乱闯民宅的那种心情很象孩子,兴奋又惴惴。残缺破旧的房屋,给人一种古董的感觉,那房间门框可能不到70公分吧,矮矮的幽暗潮湿,大合院那靠墙一排曾让我非常羡慕的每家一个的炉灶,现在如陈列的古迹,墙壁斑剥断偃,烟熏的旧痕历历在目,原来当时这些灶是烧柴火而不是烧煤。如果不是今天看到烟熏痕,我印象中还以为那时同学家已用上了煤。当时的感觉这合院好大,有四个同学,近十户人家,熙熙攘攘的,热闹非常,现在却发现这竟然是不到二百平方米的合院,悚惊:当年岂不是平均一家才住几十平方?四周张望,房间的方向感还在,却怎么也无法把儿时宽敞明亮的感觉相连,非常真实地再现七十年代人那种艰苦的生活,这合院可以成文物了,而更让我惊奇的是这样的房子现在竟然还有人在居住。
城墙脚边宽宽的过道,当年可以骑自行车横冲直撞,现在也只能险险地走一人如过羊肠小道。城墙上仍有人家居住,瓦顶房屋芨芨可危,让人没了安全感。街没长,巷没深,树依旧,当年的孩子却已长成大人。西门城楼只剩下一节不到一米的墙根没有表情地竖在那,它象一个终日坐在原地的智者,沉默且智慧地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众生百态,真正的对这旧城“眼看着他起朱楼,眼看着他宴宾客,眼看着他楼塌了”。忍不住对同学说:要是把它拍摄收藏可会有历史价值了。只是有谁会想到这节唯一见证城楼历史的标签呢?它不知生存了多少年代啊,不定那天就会被与时俱进的城建的推土机一铲就铲出了历史,永远消失。
西河桥旁一带的旧房子正在拆毁改建,印象特别深的那个收购站如今也没了。曾记得每每提着一袋晒干的鸡毛鹅毛,几块用完的牙膏,几个鸡鸭内金,废铜烂铁之类的也不知积攒了多久的杂物送来收购站,然后是得到几枚分币或几张角票的喜悦,再然后是蹲在收购站门楼前一个补铁锅的摊当看补锅,看那老师傅把破了一个小洞的铁锅用铁锤敲出一个大洞,再用一块与洞大小相当的铁块垫上,然后用钳夹着个陶制小勺从火炉中一个小铁盅里舀一勺红红的铁汁,放在一块不知什么做成的布里形成一个红铁水珠,迅速地把这个珠挤在铁块与锅的边缝上,再用一个布捆成的小柱一擦,就补成了一点。我总是要看完师傅补完一圈才走,如今什么也没了,也许这街道补锅的工艺也没了吧,现在谁家还会用补过的锅呢?只是破烂王倒非常活跃的穿梭在大街小巷,这种行业怕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因为新的总会放逐旧的。
宁河两岸的新旧对比鲜明,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对比。盐铺街已成了新世纪美丽的沿江大道,对面却仍是五六十年代的旧房旧街。河对岸的芭蕉树竟然还在,几十年了仍然翠绿依旧,真怀疑是不是树妖?芭蕉树能有这么长的寿命?它怎么能风霜雪雨活这么久?还是它顽强地生了死,死了生?竹林好象也没怎么长大,只感觉浓密了,位置还是那个位置,方向还是那个方向,让人想起歌里唱的“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从盐铺街到老城墙,好象是走了两个时代,思绪飞扬,陈街旧巷快要风化了,以后只能在梦里思流连。
距离感的消失,神秘感的转移,怀念感的落实,原来不仅仅是人类在你追我赶求生存图发展,万物也在“日月不肯迟,四季相催迫”中不甘落后。故乡行,显真情,浓情过后生怯意,曾经那属于我的如今却成了归不去的家园,象作客,微微的伤感幸好被同学间的真情所淹没。哲人说过:你在选择拥有的同时就选择了放弃。当我们拥有着今天,对昨天真的只能是放弃,只能是回忆。前年有位朋友见了老同学后写了首诗《江城子--橡皮别情》:“同学少年不知愁,相伴游,击中流,泼水嬉戏,浪花频点头,学海无涯苦作舟,盼毕业,却分手!岁月蹉跎路悠悠,写春秋,意难休,酸甜苦辣,痛饮人生酒。相逢拉手情依旧,快还我,橡皮头!”当时我给他回贴:“你让我想起很多学生时代的日子。那年月,单纯无尘,让人梦萦不已相思不已!但那时却非常想长大,非常的想。现在回想相逢真是首歌啊!”没想到一语成籤,二年后的今天,与儿时同学再次相逢真的感觉是首歌,一首美丽动人,至诚至真,直透生命的歌。
拥有着同学挚情,怀揣着故乡画卷,纯粹与真实,好温暖好快乐。都市寻梦人,感受着岁月长河流淌的真情厚意,却读不尽、念不完那人心深处绵延沉痴的断梦。
第一次有同学聚会,也是第一次见25前的同学。原以为见同学的场面一定非常动人,会象那书上写的电视上看的一样,拥抱呀流泪呀,语无伦次,激动得说不出话等等,可是,没有啊,虽然大家都是25年后初次见面,但却一点都没有陌生感,熟络亲切自然得仿佛昨天才见过。
同学间儿时样貌依稀难辩,出门前我还仔细地看过他们的照片。刚收到同学照片时,我一看:哎呀,怎么全成了大人?殊不知说这话的人自己也是中年人了呀。如今乍见仍感觉对不上号,但却没有妨碍弥漫在其间的亲切感。聊起儿时的往事趣闻非常开心热闹,尽管我很多记不起来了,但从同学们口中渐渐地回忆起,原来大家记忆都是那么的清晰,以至哪位老师上课训了谁,哪个同学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捉到都形容得的维妙维肖,温暖中欢笑中我才知,原来这就是同学,那一见一听如故的真情。都说怀念是一种牵人心扉的幸福,而重逢相聚,谁说不是幸福得让人心扉牵动?
同学说:走吧,带你逛老街去。
也是25年后第一次重回旧地走老街。梦里常常萦绕的老街,儿时的感觉是宽宽的街道高大的楼房,如今变得又窄又狭,屋宇陈旧。同学站在街中心双手一横,竟然就占了三分之一,这街竟然不到三米。我曾经住过的老政府宿舍区院房踪渺渺,府址还在,各机关还在,旧区旧舍却已被高楼替换面目一新,没变的是院房位置后坡的小八角亭还在,那时我常常喜欢中午一个人抱本书坐在亭里看。路旁的树木还在,每棵树都筋藤垂须盘错缠身,华盖枝繁叶茂的,象个长相黝黑饱经苍桑的老人。小时候说不上这些树名,现在我还是说不上。只有那几棵高大的木棉树好象还认得我,正以当年我离开它们时那样满挂鲜红灿烂的花朵在微笑,不禁叹:人事两非,物我两忘,情可在?
更有意思的竟然能进入同学原来住的地方和几个小学同学曾经住的大合院。想看又怕被人说乱闯民宅的那种心情很象孩子,兴奋又惴惴。残缺破旧的房屋,给人一种古董的感觉,那房间门框可能不到70公分吧,矮矮的幽暗潮湿,大合院那靠墙一排曾让我非常羡慕的每家一个的炉灶,现在如陈列的古迹,墙壁斑剥断偃,烟熏的旧痕历历在目,原来当时这些灶是烧柴火而不是烧煤。如果不是今天看到烟熏痕,我印象中还以为那时同学家已用上了煤。当时的感觉这合院好大,有四个同学,近十户人家,熙熙攘攘的,热闹非常,现在却发现这竟然是不到二百平方米的合院,悚惊:当年岂不是平均一家才住几十平方?四周张望,房间的方向感还在,却怎么也无法把儿时宽敞明亮的感觉相连,非常真实地再现七十年代人那种艰苦的生活,这合院可以成文物了,而更让我惊奇的是这样的房子现在竟然还有人在居住。
城墙脚边宽宽的过道,当年可以骑自行车横冲直撞,现在也只能险险地走一人如过羊肠小道。城墙上仍有人家居住,瓦顶房屋芨芨可危,让人没了安全感。街没长,巷没深,树依旧,当年的孩子却已长成大人。西门城楼只剩下一节不到一米的墙根没有表情地竖在那,它象一个终日坐在原地的智者,沉默且智慧地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众生百态,真正的对这旧城“眼看着他起朱楼,眼看着他宴宾客,眼看着他楼塌了”。忍不住对同学说:要是把它拍摄收藏可会有历史价值了。只是有谁会想到这节唯一见证城楼历史的标签呢?它不知生存了多少年代啊,不定那天就会被与时俱进的城建的推土机一铲就铲出了历史,永远消失。
西河桥旁一带的旧房子正在拆毁改建,印象特别深的那个收购站如今也没了。曾记得每每提着一袋晒干的鸡毛鹅毛,几块用完的牙膏,几个鸡鸭内金,废铜烂铁之类的也不知积攒了多久的杂物送来收购站,然后是得到几枚分币或几张角票的喜悦,再然后是蹲在收购站门楼前一个补铁锅的摊当看补锅,看那老师傅把破了一个小洞的铁锅用铁锤敲出一个大洞,再用一块与洞大小相当的铁块垫上,然后用钳夹着个陶制小勺从火炉中一个小铁盅里舀一勺红红的铁汁,放在一块不知什么做成的布里形成一个红铁水珠,迅速地把这个珠挤在铁块与锅的边缝上,再用一个布捆成的小柱一擦,就补成了一点。我总是要看完师傅补完一圈才走,如今什么也没了,也许这街道补锅的工艺也没了吧,现在谁家还会用补过的锅呢?只是破烂王倒非常活跃的穿梭在大街小巷,这种行业怕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因为新的总会放逐旧的。
宁河两岸的新旧对比鲜明,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对比。盐铺街已成了新世纪美丽的沿江大道,对面却仍是五六十年代的旧房旧街。河对岸的芭蕉树竟然还在,几十年了仍然翠绿依旧,真怀疑是不是树妖?芭蕉树能有这么长的寿命?它怎么能风霜雪雨活这么久?还是它顽强地生了死,死了生?竹林好象也没怎么长大,只感觉浓密了,位置还是那个位置,方向还是那个方向,让人想起歌里唱的“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从盐铺街到老城墙,好象是走了两个时代,思绪飞扬,陈街旧巷快要风化了,以后只能在梦里思流连。
距离感的消失,神秘感的转移,怀念感的落实,原来不仅仅是人类在你追我赶求生存图发展,万物也在“日月不肯迟,四季相催迫”中不甘落后。故乡行,显真情,浓情过后生怯意,曾经那属于我的如今却成了归不去的家园,象作客,微微的伤感幸好被同学间的真情所淹没。哲人说过:你在选择拥有的同时就选择了放弃。当我们拥有着今天,对昨天真的只能是放弃,只能是回忆。前年有位朋友见了老同学后写了首诗《江城子--橡皮别情》:“同学少年不知愁,相伴游,击中流,泼水嬉戏,浪花频点头,学海无涯苦作舟,盼毕业,却分手!岁月蹉跎路悠悠,写春秋,意难休,酸甜苦辣,痛饮人生酒。相逢拉手情依旧,快还我,橡皮头!”当时我给他回贴:“你让我想起很多学生时代的日子。那年月,单纯无尘,让人梦萦不已相思不已!但那时却非常想长大,非常的想。现在回想相逢真是首歌啊!”没想到一语成籤,二年后的今天,与儿时同学再次相逢真的感觉是首歌,一首美丽动人,至诚至真,直透生命的歌。
拥有着同学挚情,怀揣着故乡画卷,纯粹与真实,好温暖好快乐。都市寻梦人,感受着岁月长河流淌的真情厚意,却读不尽、念不完那人心深处绵延沉痴的断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