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眼中的澳洲华人作家黄惟群先生
2021-12-23叙事散文莲叶田田
我眼中的澳洲华人作家黄惟群先生文/莲叶田田黄惟群,澳洲著名华人作家,评论家。1987年移民澳洲,曾任当地华文报社记者、总编辑。发表作品约一百多万字,小说、评论、随笔、散文,各种体裁写来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初识惟群先生,是在一个文学论坛。当……
我眼中的澳洲华人作家黄惟群先生
文/莲叶田田 黄惟群,澳洲著名华人作家,评论家。1987年移民澳洲,曾任当地华文报社记者、总编辑。发表作品约一百多万字,小说、评论、随笔、散文,各种体裁写来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初识惟群先生,是在一个文学论坛。当时,看了他贴的一篇文章《丧钟为谁而鸣》,感觉写得痛快淋漓,字字在情在理,“与我心有戚戚焉”,就跟帖发了一番感想。那时候,初学写作孤陋寡闻的我,并不知道惟群先生是作家,且居住在澳洲。惟群先生看了我的跟帖,认真回了贴,并希望以后多交流。 自此,我就开始关注起惟群先生的文章来。看他写女儿的一篇文章,字字句句见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更从先生的笔下了解了他有一个多么聪明可爱又敏感多思的女儿。文中列举了一首诗,是他女儿用英文写的,若不是先生说明,你根本不会想到这样一首颇有文学功底和敏锐思考的诗是出自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之手。当时我看了那首诗,除对诗中流露出的与他女儿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忧郁感到惊讶和佩服之外,还在奇怪为什么惟群先生的女儿要用英文写诗,而由先生翻译成中文。难道先生对她采取双语教学?难道她在国外长大? 论坛的朋友看了这篇文章,都对先生的女儿产生了好奇,强烈要求先生将女儿的照片贴上来大家看看。可惟群先生那时还不会上传照片,于是,我自告奋勇地代劳。就这样,我与惟群先生开始了电子邮件的交往。从先生邮箱地址里,我终于确定了先生果然是在国外――澳洲。 接下来惟群兄在天涯社区开了一个每天添加的长帖――他的随笔集《一个中年男人眼中的世界》。我几乎每天都去天涯看惟群兄的文章,可以说,先生的文章在天涯的“散文天下”和“闲闲书话”两个版块,是最热的帖子之一,点击率和跟帖率均名列前茅,自开帖以来就一直保持在首页上方的位置。 其实很多网友跟我一样,一开始并不知道先生是什么作家评论家,纯粹是被先生的文字所吸引,才发自内心地跟帖支持的。而惟群兄也丝毫没有作家的架子,他说话风趣幽默,机智活泼,不管是谁跟帖,对他是赞扬还是批评,他都一一认真回复,每个帖子都回,而且天天如此。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试问国内的作家,有几人能够做到? 惟群先生的文章,题材多样,他写亲情,写友情,写家长里短,写儿女情长,回忆过去的知青生活,也写在澳洲的苦辣酸甜。他的笔下,是一个包罗万象栩栩如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真善美,看到了他时刻涌动在字里行间的充盈感情,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定居海外的华人对故土的复杂感情,看到了他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的反思与感慨。 凡读过惟群兄写给父母的散文《黄昏的柠檬树下》的人,无不深深地为之感动。文中对已故父亲的追忆,对少年时往事的描述,中间穿插文革中的若干辛酸片断,无数个令人动容的细节,这一切的一切在先生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下,蕴藏着怎样深沉真挚的感情,又怎能不打动我们呢。 先生写起澳洲的风土人情,澳洲的生活种种,似乎笔触就轻松活泼多了。澳洲,本就是一片广阔阳光的土地嘛,在这样一片开放的土地上生活,自然就远离了沉重和刻板。可是,先生何尝不是从艰苦中奋斗过来的?只不过他的人生态度是达观明朗的,他看得开,心胸宽,吃的那些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从先生的文中可以知道,他曾经在去澳洲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好像是七年的时间吧,没有再拿起笔写作过。为了生活,他做过小商小贩,卖过礼品。这些,先生在他的文中丝毫不避讳,在天涯社区时,网友们还曾就此事跟他大开玩笑,他可是一点都不生气,跟我们嘻嘻哈哈。正如先生所写到的,当初去澳洲的那批人当中,有多少在国内已是有名气的作家、画家、记者啊,可到了澳洲后,这些文化人不得不放弃自己所从事所喜好的专业,干起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先生在《小贩杂记》系列中的最后一篇《重操旧业》中曾写到他是如何告别小贩生涯,重新开始写作的。是夫人的鼓励与支持。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先生有一位美丽端庄,善解人意,对先生不离不弃的好太太。惟群兄曾跟我说起过,他太太是文革结束后中国第一批硕士生中的一个,那时,还没有博士学位呢,而他那时,在插队返城后还在工厂里当工人。 惟群先生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温柔端庄的太太,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他常感叹,不知道当初太太为何会看中了我。这是先生的谦虚了。他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为人真诚的好人。这样的人,应该得到幸福。 不仅散文、随笔写得棒,先生的评论文章更令人佩服赞叹。他的一系列评论文章,如评余秋雨《借我一生》的《于细微中看余秋雨》,评王安忆的《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格非、刘醒龙长篇小说的《文学潮流中的作家个人消失》,以及近期刚出炉的《细节人物及其他――毕飞宇的<玉米>浅析》等等,都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评论文章精品。尤其是评余华的小说《兄弟》的长篇幅评论文章《读<兄弟>•看余华》,更是一篇言语犀利精到,将余华作品和写作中存在的大量缺陷和毛病毫不容情地一一指出的力作,是评论精品中的精品。 国内有些评论文章,要么对那些名家大家极尽吹捧夸赞之能事,要么手提狼牙棒不分青红皂白就狠狠地向作家头上砸去,或者因为与所评对象是朋友抹不开脸面,写起评论来畏手畏脚,不敢放开来谈,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少有理智公正地仅从作品出发的精辟专业的评论。而惟群先生的评论则不然,他的评论不留情面,但意见中肯准确,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论述精辟独到,合情合理,丝丝入扣。这才是对作者最有帮助的评论,好的评论该是能促进作者改进作品,提高写作高度的。这些评论对学习写作的人更是有很大的帮助。 惟群兄自己的小说也写得非常好。结构布局精巧,语言简洁有力,细节刻画尤为生动出彩。只可惜先生的小说写得比较少一些。 不管是写什么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先生的文笔一律简洁生动,直白传神,流畅练达,感情真挚。从不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他的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不费力,不用我们像猜谜语似的在那里琢磨作者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在朴素简洁的文字下,自让人感到一种真善美的力量和热烈深沉的感情在涌动。我想,这也正是先生人格的写照。朴素真实,该是为人为文的最高境界吧。 呵呵,惟群兄可不是个老学究,他不仅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会造房子呢。这个“造房子”,可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装修房子,而是真的“建造”。惟群兄在澳洲的花园洋房就是自己改造修建的呢,非常漂亮。 在天涯贴文章的那段日子,惟群兄与很多看他文章的人结成了朋友。他因为许多事要赶着做,没时间再贴文章了,决定暂别天涯时,好多网友都来相送,大家都留下了真挚诚恳的祝福,对惟群兄是依依惜别,十分难舍。这可是在多日的看帖回帖交流中积攒下的感情,丝毫没有虚伪的成分。有网友帮惟群兄申请了一个搜狐博客,于是,有好多网友都离开天涯,纷纷去先生的博客做客,很快,一个友爱和谐的网上大家庭又建立起来了。 我比较懒,每次去先生的博客,总是已有许多人在新贴的文章后留言了。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刚去先生的博客遛达了遛达。竟看到了先生在天涯时刚结识的网友与他的合影。原来是那位网友全家去澳洲玩,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邀请他们去他家吃饭做客。 惟群兄在澳洲的华人作家圈里是出了名的热情,凡是去过澳洲的文人、朋友,惟群兄都是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接待者,他家一年到头客人盈门,热闹非凡。写到这里,真想去一趟澳洲,亲身体验一把先生的热情与幽默。 去不了也不要紧。先生离开祖国二十年,中间只回来过四次。今年已是第二个十年,先生打算在今年下半年回国小住,感受一下祖国的变化,看看新老朋友。期待到时与先生一见,那时再写对先生的印象,恐怕就要比这生动得多了。
文/莲叶田田 黄惟群,澳洲著名华人作家,评论家。1987年移民澳洲,曾任当地华文报社记者、总编辑。发表作品约一百多万字,小说、评论、随笔、散文,各种体裁写来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初识惟群先生,是在一个文学论坛。当时,看了他贴的一篇文章《丧钟为谁而鸣》,感觉写得痛快淋漓,字字在情在理,“与我心有戚戚焉”,就跟帖发了一番感想。那时候,初学写作孤陋寡闻的我,并不知道惟群先生是作家,且居住在澳洲。惟群先生看了我的跟帖,认真回了贴,并希望以后多交流。 自此,我就开始关注起惟群先生的文章来。看他写女儿的一篇文章,字字句句见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更从先生的笔下了解了他有一个多么聪明可爱又敏感多思的女儿。文中列举了一首诗,是他女儿用英文写的,若不是先生说明,你根本不会想到这样一首颇有文学功底和敏锐思考的诗是出自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之手。当时我看了那首诗,除对诗中流露出的与他女儿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忧郁感到惊讶和佩服之外,还在奇怪为什么惟群先生的女儿要用英文写诗,而由先生翻译成中文。难道先生对她采取双语教学?难道她在国外长大? 论坛的朋友看了这篇文章,都对先生的女儿产生了好奇,强烈要求先生将女儿的照片贴上来大家看看。可惟群先生那时还不会上传照片,于是,我自告奋勇地代劳。就这样,我与惟群先生开始了电子邮件的交往。从先生邮箱地址里,我终于确定了先生果然是在国外――澳洲。 接下来惟群兄在天涯社区开了一个每天添加的长帖――他的随笔集《一个中年男人眼中的世界》。我几乎每天都去天涯看惟群兄的文章,可以说,先生的文章在天涯的“散文天下”和“闲闲书话”两个版块,是最热的帖子之一,点击率和跟帖率均名列前茅,自开帖以来就一直保持在首页上方的位置。 其实很多网友跟我一样,一开始并不知道先生是什么作家评论家,纯粹是被先生的文字所吸引,才发自内心地跟帖支持的。而惟群兄也丝毫没有作家的架子,他说话风趣幽默,机智活泼,不管是谁跟帖,对他是赞扬还是批评,他都一一认真回复,每个帖子都回,而且天天如此。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试问国内的作家,有几人能够做到? 惟群先生的文章,题材多样,他写亲情,写友情,写家长里短,写儿女情长,回忆过去的知青生活,也写在澳洲的苦辣酸甜。他的笔下,是一个包罗万象栩栩如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真善美,看到了他时刻涌动在字里行间的充盈感情,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定居海外的华人对故土的复杂感情,看到了他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的反思与感慨。 凡读过惟群兄写给父母的散文《黄昏的柠檬树下》的人,无不深深地为之感动。文中对已故父亲的追忆,对少年时往事的描述,中间穿插文革中的若干辛酸片断,无数个令人动容的细节,这一切的一切在先生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下,蕴藏着怎样深沉真挚的感情,又怎能不打动我们呢。 先生写起澳洲的风土人情,澳洲的生活种种,似乎笔触就轻松活泼多了。澳洲,本就是一片广阔阳光的土地嘛,在这样一片开放的土地上生活,自然就远离了沉重和刻板。可是,先生何尝不是从艰苦中奋斗过来的?只不过他的人生态度是达观明朗的,他看得开,心胸宽,吃的那些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从先生的文中可以知道,他曾经在去澳洲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好像是七年的时间吧,没有再拿起笔写作过。为了生活,他做过小商小贩,卖过礼品。这些,先生在他的文中丝毫不避讳,在天涯社区时,网友们还曾就此事跟他大开玩笑,他可是一点都不生气,跟我们嘻嘻哈哈。正如先生所写到的,当初去澳洲的那批人当中,有多少在国内已是有名气的作家、画家、记者啊,可到了澳洲后,这些文化人不得不放弃自己所从事所喜好的专业,干起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先生在《小贩杂记》系列中的最后一篇《重操旧业》中曾写到他是如何告别小贩生涯,重新开始写作的。是夫人的鼓励与支持。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先生有一位美丽端庄,善解人意,对先生不离不弃的好太太。惟群兄曾跟我说起过,他太太是文革结束后中国第一批硕士生中的一个,那时,还没有博士学位呢,而他那时,在插队返城后还在工厂里当工人。 惟群先生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温柔端庄的太太,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他常感叹,不知道当初太太为何会看中了我。这是先生的谦虚了。他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为人真诚的好人。这样的人,应该得到幸福。 不仅散文、随笔写得棒,先生的评论文章更令人佩服赞叹。他的一系列评论文章,如评余秋雨《借我一生》的《于细微中看余秋雨》,评王安忆的《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格非、刘醒龙长篇小说的《文学潮流中的作家个人消失》,以及近期刚出炉的《细节人物及其他――毕飞宇的<玉米>浅析》等等,都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评论文章精品。尤其是评余华的小说《兄弟》的长篇幅评论文章《读<兄弟>•看余华》,更是一篇言语犀利精到,将余华作品和写作中存在的大量缺陷和毛病毫不容情地一一指出的力作,是评论精品中的精品。 国内有些评论文章,要么对那些名家大家极尽吹捧夸赞之能事,要么手提狼牙棒不分青红皂白就狠狠地向作家头上砸去,或者因为与所评对象是朋友抹不开脸面,写起评论来畏手畏脚,不敢放开来谈,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少有理智公正地仅从作品出发的精辟专业的评论。而惟群先生的评论则不然,他的评论不留情面,但意见中肯准确,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论述精辟独到,合情合理,丝丝入扣。这才是对作者最有帮助的评论,好的评论该是能促进作者改进作品,提高写作高度的。这些评论对学习写作的人更是有很大的帮助。 惟群兄自己的小说也写得非常好。结构布局精巧,语言简洁有力,细节刻画尤为生动出彩。只可惜先生的小说写得比较少一些。 不管是写什么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先生的文笔一律简洁生动,直白传神,流畅练达,感情真挚。从不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他的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不费力,不用我们像猜谜语似的在那里琢磨作者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在朴素简洁的文字下,自让人感到一种真善美的力量和热烈深沉的感情在涌动。我想,这也正是先生人格的写照。朴素真实,该是为人为文的最高境界吧。 呵呵,惟群兄可不是个老学究,他不仅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会造房子呢。这个“造房子”,可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装修房子,而是真的“建造”。惟群兄在澳洲的花园洋房就是自己改造修建的呢,非常漂亮。 在天涯贴文章的那段日子,惟群兄与很多看他文章的人结成了朋友。他因为许多事要赶着做,没时间再贴文章了,决定暂别天涯时,好多网友都来相送,大家都留下了真挚诚恳的祝福,对惟群兄是依依惜别,十分难舍。这可是在多日的看帖回帖交流中积攒下的感情,丝毫没有虚伪的成分。有网友帮惟群兄申请了一个搜狐博客,于是,有好多网友都离开天涯,纷纷去先生的博客做客,很快,一个友爱和谐的网上大家庭又建立起来了。 我比较懒,每次去先生的博客,总是已有许多人在新贴的文章后留言了。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刚去先生的博客遛达了遛达。竟看到了先生在天涯时刚结识的网友与他的合影。原来是那位网友全家去澳洲玩,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邀请他们去他家吃饭做客。 惟群兄在澳洲的华人作家圈里是出了名的热情,凡是去过澳洲的文人、朋友,惟群兄都是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接待者,他家一年到头客人盈门,热闹非凡。写到这里,真想去一趟澳洲,亲身体验一把先生的热情与幽默。 去不了也不要紧。先生离开祖国二十年,中间只回来过四次。今年已是第二个十年,先生打算在今年下半年回国小住,感受一下祖国的变化,看看新老朋友。期待到时与先生一见,那时再写对先生的印象,恐怕就要比这生动得多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