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安安静静的村庄

2021-12-23叙事散文李云

安安静静的村庄文/李云通往村庄的土石子路从小镇东头出发,往北,经过一家烟囱冒着滚滚浓烟的水泥厂,厂门口尘土飞扬,戴着口罩的工人出出进进。加油站。站外停满了等待加油的汽车,摩托车。继续往上走,是一个过去经常死人的煤矿。煤矿对面的山坡上,坟冢……
安安静静的村庄
文/李云
通往村庄的土石子路
  从小镇东头出发,往北,经过一家烟囱冒着滚滚浓烟的水泥厂,厂门口尘土飞扬,戴着口罩的工人出出进进。加油站。站外停满了等待加油的汽车,摩托车。继续往上走,是一个过去经常死人的煤矿。煤矿对面的山坡上,坟冢累累,杂草丛生。若是阴天,走在这段路上感觉鬼气森森,胆小的绝不敢单独行走。镇上其它小煤窑都陆续关闭了,只剩下这家,生意非常兴隆。虽然隔一段时间就会死个把人,但一点儿也不影响它的正常运转。据说,承包这家煤矿的老板已是腰缠万贯,肥得流油,他是镇上人口中经常议论的人物。在我们镇上只有县长和县委书记才可享受这份殊荣。再往上,一个道班房,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已破烂陈旧,屋檐下结满蜘蛛网,里面连一个道班工人也没有。我小时候跟随母亲到镇上的粮站买米,返回的路上,因为口渴,曾走进道班房里面,遇上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向他讨过一碗水喝。如今那个老人早已仙去,但还能看到我当初喝过水的水缸,水是山坡上的小沟流来的,通过一根塑料管注入。水缸内溢满清水,碧波荡漾,令我回忆起往昔美好的岁月。再往上,转过几道弯,公路沿峨眉山方向蜿蜒而去。在山口,差不多是小镇海拔最高处,公路分手向左,一条土石子路像蛇一样盘旋在半山腰中,那就是通向我的村庄的土路。大约5公里长。站在公路上只能看清一小段,它蛇一样的身躯隐藏在大山深处。外来的人绝难想到,那里面还有一个村庄,生活着几百号人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原始闭塞的生活。   该怎么向你描述这一切呢?如果我说它是中国最丑陋最泥泞最难走的一段土路,你也许不信。但我心里认为它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早晨从家里出发,下午从镇上返回,日日走在这条崎岖不平的小路上,可没少吃苦头。每走一次,我内心就产生一次逃离的强烈冲动。尤其是遇上下雨天,道路泥泞,简直难以下脚。尽管走得小心翼翼,一到学校,鞋子上,裤腿上还是沾满黑色的泥浆。我肮脏的形象经常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这条碎石土路,既见证了我艰难成长的历史,也见证了乡亲们艰难生存的历程。   它修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当初在岩壁上凿开它的时候,用去了上千斤炸药,动用了村庄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有一个中年男人,在放炮的时候,因没有走远,被飞来的石子砸断了右腿,落了个终生残废。生产队只好把他当五保户一样养着。提议修路的是我们村的最高领导人。他曾带领村民挖了自家的祖坟,把它改造成梯田。还带着大家修建了一个水库,尽管后来没有派上多大的用场。他是人民公社树立的带领农民学大寨的一面旗子。他在村庄拥有绝对的威信,只要是他做出的决定,没人敢反对。谢天谢地他终于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后来人们都说,多亏了他的武断,要是等到现在,就是修一条毛坯路,没个三五十万是无法修通的,光是沿路要动用的土地就让人头疼。我的乡亲们在他的带领下,战天斗地,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终于在岩壁上打通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至今让村庄受用无穷。那个带着大家修路的老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去世了,他还没有享受过这条路带来的实惠,不曾等到自家分到的山林竹木从这里运出去变成白花花的钞票的那一天。   路修好后,从外面纷纷开进来有手扶式拖拉机,解放牌大汽车,以及后来的东风牌大卡车,它们把山里的竹林,木头,药材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换回人们生活需要的粮食,蔬菜,水果。没有见过汽车的村民终于见到了能在公路上奔跑的铁家伙。后来村庄还有了自己的驾驶员,人们不再把开车的看得跟天上的神仙似的。   但这条路多年来一直没怎么变。不仅没变,情况反而越来越糟,超负荷的运载量弄得它面目全非,乡民们拿不出钱来对它进行维修。满路的碎石,到处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汽车、摩托车行驶在上面,周身都在颠簸。底盘较矮的小汽车根本开不进去,因为道路中间高高隆起。有个别在外面混得不错想开着车子回老家过年的人,只好望路兴叹。遇上下雨天,道路湿滑难走,容易发生车祸。因为这些原因,我回老家一趟极不方便,它大大影响了我和老家的亲近。我在心里苦苦期盼,这条折磨人的土路何日才能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让我回乡的路程更为通畅些。   路啊,路,我乡亲们心中长久的痛。   一年之中我要回去好几次,过年到姑姑家拜年,清明节给祖先上坟,还有就是暑假到山上避暑。我走在这条硌脚的土路上,儿时的记忆在心中复活。望着周围静静的群山,我的内心充满复杂的感情。路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棵小草是否记得我?那些坚硬的石头是否还保留着我当初留下的足印?我从这里走出去,有一天我会从外面走回来,来去之间完成了一个怎样的圆啊。 竹林的存在对于村庄的意义   竹林的存在对村里的人来说是一种生的抚慰,绝不具有像苏东坡所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样的审美意义。竹林对村庄环境的美化功能早已退居其次。村民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它的美,而是关心它能给大家带来多少好处。那些生长在山坡上或是山坳里的竹林是村庄的第二种粮食。在村庄出生,长大的人,有几人没承受过它的养育之恩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训,在这里得到最生动的诠释。   看过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的观众会对片中在竹林深处打斗的精彩场面记忆深刻,的确画面很漂亮。据说是在有名的蜀南竹海风景区拍摄的。我没有到过那个地方,但我一看那些英雄侠客在林中飞来飞去,在竹枝间上上下下,就知道他们攀趴的竹子是楠竹或是斑竹,只有这样的竹种竹筒才会那么大,可以承受那些浪漫的人们爬上爬下的重量。这两种竹子我的家乡也有,不过数量较少。最多的是水竹。水竹这名称很美,让人想到在清水中出浴后的女子。我家乡的水竹没有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竹子那么大,通常只有拳头大小。山坡上,山崖边,山坳里,到处都是些像女子般清秀的竹子。春天的夜晚,你会听到竹子拔节的响声,要不了几天工夫,满山遍野都是竹笋,尖着脑袋,踮着脚尖,婴儿一样疯长。不久你就会看到一片绿色的海洋将整个村庄紧紧围住。   艺术家们虚构的竹林生活我乡亲们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说,那太假,假得屁虚。那是没有在竹林边生活过的人才会想出的玩意儿,天天与竹林打交道的人是不会那么天真的。对我的乡亲们来说,竹林和土地一样实实在在,没有多少诗情画意可言。靠竹林生活的人很苦,每年眼巴巴地靠卖竹子换来的那点钱维持生活,很苦。我的乡亲们世世代代与竹林为伍,用它们作各种用场,编簸箕,编背篓,造纸等。村庄的竹子造出的冥纸远销到丰都鬼城,很受欢迎。一到清明节,那漫天飞舞的纸钱,说不定就有我家乡出产的冥纸。然而纸农的生活是很辛苦的,一张张纸浸透着他们无数的汗水。从竹麻出山到最后成为纸,要经过72道工序,而且道道繁复。看过一部电视介绍说,蔡伦发明的传统古法造纸术几近绝迹,有必要加以保护。这是事实,因为原始的手工作坊终究会被淘汰。但在我的家乡至今还有不少这样的作坊,使用着最原始的技术造着土纸。那些纸农,一年四季,不分早晚干活,从备原料开始到制成竹浆往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在造纸房内用手在纸槽里一张张地捞,一天成百上千张地捞,最后晾干,打扎成捆,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前来收购的纸贩们。以万为单位,一万张纸可卖几百块钱,一户人家一年最多卖10万20万张纸,除去成本,工价,利润微乎其微。但乡亲没有别的出路,哪怕纸价再低也要造,这是他们唯一掌握得比较娴熟的技术。再说,看着那些竹麻在林中烂掉也怪可惜的。   近年来让乡亲们感到惶恐的事出现了,他们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也许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大片大片的竹林干死了,很多山坡裸露出来,再也长不出一根竹子。我家分到的几亩竹林也干了,好在我的家人还不完全靠它为生。可村里有的人家就不一样了,没了竹林就一下失去了生活来源。听老人说,荒了的竹林要60年的时间才可完全恢复原貌。60年,又是一个轮回,不知那时的村庄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没有竹子的村庄是孤独的,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不忍卒睹的。   记忆中的村庄,一到冬天最为有趣。厚厚的白雪覆盖地面,竹林深处不时传来竹枝被压断的嘎嘎响声,清空而富有韵味。竹林里面有着数不清的动物,各种鸟儿在被积雪压弯的树枝上跳来跳去,麂子,野猪,老熊在雪林中留下清晰的脚印。跟随祖父一路循着脚印追去,猎狗跑在前面,汪汪直叫……多么遥远的童话世界。而一到夏天,躲进竹林深处,躺在青草地上乘凉,又是多么的惬意。在我后来离开村庄的日子里,那片优美的水竹林成为我反复回忆童年生活的永恒的背景,它作为一幅色彩淡雅的水彩画被我精心收藏在心里。   2007年的春天,我又一次回到村庄。我看着山坡上的大片荒地,恨不能用目光将竹笋从地下吸出来。往年的这个季节,正是村庄最美的时候,满山杂树生花,四处翠竹青青。可如今……那些逝去的美景还能重现吗?   能,村庄的人们分明在用行动告诉我。我看到,远处山坡上,有不少的村民正弯着腰,在荒地上植树造林。他们劳动的背影俨然是写在土地上的最美的诗行。   村庄很静很静,空气中传来野花细微的幽香,心里一下觉得好温馨好温馨。 像村庄一样安静   在村庄,最安静的是祖先的坟墓,其次是炊烟,是竹林,是开满野花的草山坡。红色的草山坡。山坡下,竹林边是祖先的坟墓,呈一字型排开,像摆摊设点的杂货铺,从左到右依次是,爷爷,奶奶,父亲。爷爷和奶奶亲密地偎在一起,他们生前可没有这样融洽,老是绊嘴,爷爷嫌奶奶话多,爱唠叨;奶奶嫌爷爷是个酒醉鬼。父亲则离他们要远一些。即使是在另一个世界,也要注意老幼尊卑的礼数。我爷爷生前很威严,有点看不起这个病恹恹的儿子,我父亲有些怕他,总是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现在看来也还是这样。有点惧怕我爷爷的父亲死得早,算是一个短命的,只有36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在阳间的年龄都比他大了,在我心中他更像是一个小兄弟。但他在世的时候我还是很怕他,他老是对我发火,对我管教很严,并要求我要发奋读书跳出农门。我现在算是出头了,但混得还没有他要求的那么好。不知他会不会失望。如果他感到失望,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我已经尽力了。我想,如果他活到现在,说不定还没有我的出息大,我毕竟好歹也算是一个写字的人了(不敢自称作家)——这是父亲一直期望的,他希望我成为一个文人。我家祖宗三代还没有出过一个像样的文人,我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我爷爷死时刚满60岁,奶奶则更长寿一些,满了80才离开人世。爷爷和父亲差不多同年离开,奶奶是在三年前赶去与他们相会的。在那片竹林边安安静静地睡着我的三个亲人,我每年的清明去看望他们一次,带着朝圣的心情。我把带来的刀头香烛纸钱等祭品恭恭敬敬地摆起,怀着虔诚的心情祭奠他们。我的心情十分平静。我用平静的目光打量着祖先的坟墓,上面杂草丛生,不知名的野花开满四周,红的,绿的,蓝的,紫的都有,几只灰色的麻雀跳来跳去。它们像村庄一样安静,像脚下的泥土一样安静,像村庄的炊烟一样安静。   我和我的祖先隔着一道厚厚的门,一道黑暗的门,那是生与死的界限。死亡与活着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我这样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祖先的坟头,我融入到一种最安静的氛围中,一种抵达灵魂深处的安静。   我抬头看了看村庄上空,阳光明丽,天蓝得没有一丝阴影,一只鸟儿正悠闲自在地飞行。
(约4431个汉字)   李云
  四川眉山市洪雅县高庙中学校
  邮编:620365
  邮箱:gmzxliyun@163.co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