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可能的旅行
2021-12-23抒情散文阿贝尔
可能的旅行在我看来,旅行的意义在两点:撤离和遗忘,以及与之相背的“侵占”。一个人长久地居住在他的出生地(这个出生地可以是一个延伸的地理概念),都会有“出走”的冲动。一个身体与一个烂熟的地理厮守,身体也烂熟了,这非常类似于婚姻。人不只是身体……
可能的旅行
在我看来,旅行的意义在两点:撤离和遗忘,以及与之相背的“侵占”。一个人长久地居住在他的出生地(这个出生地可以是一个延伸的地理概念),都会有“出走”的冲动。一个身体与一个烂熟的地理厮守,身体也烂熟了,这非常类似于婚姻。人不只是身体的代词,还是灵魂的代词。当然有出走冲动的,也包括肉体。我曾经与人谈到“身体到”。我说我要能写点好文字必须身体到。我说的“身体到"就是体验。听话的朋友故意歪曲我的话,把“身体到”引向了情色。当然,他是搞笑。现在,我敢确定,旅行的实质也是“身体到”。先是撤离,丢弃,撤离出生地,撤离我们烂熟的地理、人群,把身体转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因为陌生,便可以(可能)放纵。陌生的地貌、空气、光线、气味、风土人情,可以重新装载你——你在出发的时候和出发的途中已经卸下了很多东西。?
??
我写过一个叫《向着黄金沉沦》的短文,暴露了我对出生地的不满和厌倦,同时也暴露了我对自己老是放置在出生地的身体的不满与厌倦。我是格外向往陌生地的。西藏、埃及、巴黎、好望角这些地名格外吸引我。纯大自然的柔美和壮美,人类生存遗迹的久远和生动,都是我渴望的。关键的不是“远方在召唤”,是我要撤离“这里”。遗憾的是,我16岁才离开出生地(以方圆二十公里计算),18岁才到过省会城市,22岁才出省。04年5月12日傍晚,当我走下飞机站在上海虹桥机场的时候,我觉得我身体的转移是历史性的。后来走在南京路、城隍庙,站在外滩,涌现的依然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对于一个经常飞来飞去的人是可笑的。在上海作协的招待晚宴上,我的敬酒辞居然是“我到了上海,这是我的大事”这样的蠢话。现在想起,也不觉自己是土包子,倒觉得我说出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去上海穿过的鞋早已破烂,却没舍得丢弃,我把它看成是载我去过远方的船。那一次,我还去了乌镇、西湖、太湖、寒山寺,坐在西湖边的椅子上,我跟远在四川的女儿说了很久的话。我终于没有撤离得彻底,一个从我自己身体里发的芽留住了我。我的身体到了,且感觉是我个人的一个“伟大的到”,于是有了《被瓦解的美丽的江南》这篇文字。那些文字只是感官抽象的芽或花,其实还有很多细节被忽略了,比如在杭州仿宋街踯躅的那个下午,在西湖畔独坐的那个黄昏。
??
张承志在他的《如画的旅程》中说:“真正有美的有意味的长旅中,应该有艰苦,有饥饿和干渴、褴褛和盘缠罄尽。路线应是最底层民众的活动路线,旅人的方式应当同他们谋生的方式一样。”我不赞成张承志说的这种“受难式”的旅行,它是带着野心的。也许那野心在很多人看来是崇高的。我喜欢我的一个热爱旅行的朋友说的那种“常态”。一个人的旅行的常态,旅途看见的风景与人居的常态。我甚至赞成那么一点点豪华与奢侈,因为适当的豪华与奢侈可以维持感官的活力。旅行要变得生动有穿透力,感官的活力是不可衰竭的。读茨威格自传《昨日的世界》,就非常羡慕他的旅行,他的旅行倒是带着巨大野心的,但那巨大野心却是纯粹人性的和艺术的,非常地真诚,即使是被迫的,也充满了神来之笔。好些艺术家的旅行(包括旅居)都是被迫的,比如布洛茨基、索尔仁尼琴,但他们都捕捉到了比自由旅行者要多得多(也要有意思得多)的风景。身体到,灵魂到,同时又把陌生地当作自己的家的人才可能有如此杰出的旅行。这要求你的身体和灵魂都必须是世界的,而非愚蠢、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
??
在旅行中与神交已久的朋友谋面是一件大事,它是一个友谊的印证,往往也是一个艺术的印证。神交毕竟因了距离而飘忽,现在身体到了,精神也到了,握手拥抱之后,两个人(或几个人)面对面坐着,喝着咖啡或低度酒,说着话——可以不是自己的母语,心扉打开的那一瞬间,身心最黑暗的地方豁然开朗,照进了异域异国的太阳。萧乾在巴黎偶遇斯诺,斯诺将靠窗的一个人的背影指给他说:“他就是海明威。”窗外是塞纳河,年轻的杜拉斯已经开始描写。一次大仗时候,茨威格在苏黎士遇见过罗曼·罗兰和乔伊斯。与罗兰是故交,属于他乡遇故友,在欧战背景下,很可能是两眼泪汪汪。旅行中与陌生地貌、动植物和天籁的相遇是第一层次的,当然也可能是终极层次的,但多数时候的终极层次还是与人相遇。就算花木、鸟儿、海岸和彩虹那些异类有灵魂,也是难以与我们通灵的。人的灵魂还是容易与人相通。
??
还有,我承认旅行的本质是放下重量,但那样的旅行一定是很单纯的。在出生地,在第二第三出生地,我们实在背负得太多太重。我们的骨头在老化,肌肉在萎缩。问题是,我们在旅行中会背负上别的东西,我们的胃会装上异域的咖啡和酒,我们的眼睛会染上异国的色彩,我们的性会涨秘鲁潮或大西洋潮,而最为可怕的是,我们的心很可能被巴黎圣母院、金字塔和长城一类的东西压制。一个人无论怎样倒空自己,旅途中都不会轻松,我们很多的轻松要么只是片刻,要么就是恍然。然而就我的经验,我们又是可以在旅行中获得“放下”的。1999年4月的一天,在岷山最后的原始部分里,我坐在岩石上,看着对面山崖的雪,耳朵里是婉转如清泉的鸟鸣,脚下是稚嫩的小野菊,肌肤浸润着还有些清凉但又绝对明媚的阳光,每一根胡茬都感觉着微风。我只着迷于雪山的阴影,它是黛青色的,呈现出巨大的凹凸块。我“放下”了足足半个多小时。一个人,一片偌大的和平美丽的森林。我想,它不是简单的“忘我”。
??
旅行是可能发生艳遇的。但这艳遇一定又是你生命中的一粒早已播撒的油菜耔。未必是艳遇者亲手播撒的。往往是造物主的一个伏笔。我是不指望旅行中的艳遇的。我怀疑种族和文化置于我身体的秤的计量太小,无法称量一桩异域的艳遇。我更愿意怀揣一个艳遇的梦想去旅行,而最终遇不到梦中人。走过一遭回来,放下背包坐在竹林思量的时候,只淡淡说“都不是,一个都不是”。如果你身体里那杆秤的计量足够大的话,我同意你艳遇,并奉劝你把艳遇当成旅行中一段弧度优美的小路,起于旅途终于旅途。
??
??2007年3月23日
??
我写过一个叫《向着黄金沉沦》的短文,暴露了我对出生地的不满和厌倦,同时也暴露了我对自己老是放置在出生地的身体的不满与厌倦。我是格外向往陌生地的。西藏、埃及、巴黎、好望角这些地名格外吸引我。纯大自然的柔美和壮美,人类生存遗迹的久远和生动,都是我渴望的。关键的不是“远方在召唤”,是我要撤离“这里”。遗憾的是,我16岁才离开出生地(以方圆二十公里计算),18岁才到过省会城市,22岁才出省。04年5月12日傍晚,当我走下飞机站在上海虹桥机场的时候,我觉得我身体的转移是历史性的。后来走在南京路、城隍庙,站在外滩,涌现的依然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对于一个经常飞来飞去的人是可笑的。在上海作协的招待晚宴上,我的敬酒辞居然是“我到了上海,这是我的大事”这样的蠢话。现在想起,也不觉自己是土包子,倒觉得我说出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去上海穿过的鞋早已破烂,却没舍得丢弃,我把它看成是载我去过远方的船。那一次,我还去了乌镇、西湖、太湖、寒山寺,坐在西湖边的椅子上,我跟远在四川的女儿说了很久的话。我终于没有撤离得彻底,一个从我自己身体里发的芽留住了我。我的身体到了,且感觉是我个人的一个“伟大的到”,于是有了《被瓦解的美丽的江南》这篇文字。那些文字只是感官抽象的芽或花,其实还有很多细节被忽略了,比如在杭州仿宋街踯躅的那个下午,在西湖畔独坐的那个黄昏。
??
张承志在他的《如画的旅程》中说:“真正有美的有意味的长旅中,应该有艰苦,有饥饿和干渴、褴褛和盘缠罄尽。路线应是最底层民众的活动路线,旅人的方式应当同他们谋生的方式一样。”我不赞成张承志说的这种“受难式”的旅行,它是带着野心的。也许那野心在很多人看来是崇高的。我喜欢我的一个热爱旅行的朋友说的那种“常态”。一个人的旅行的常态,旅途看见的风景与人居的常态。我甚至赞成那么一点点豪华与奢侈,因为适当的豪华与奢侈可以维持感官的活力。旅行要变得生动有穿透力,感官的活力是不可衰竭的。读茨威格自传《昨日的世界》,就非常羡慕他的旅行,他的旅行倒是带着巨大野心的,但那巨大野心却是纯粹人性的和艺术的,非常地真诚,即使是被迫的,也充满了神来之笔。好些艺术家的旅行(包括旅居)都是被迫的,比如布洛茨基、索尔仁尼琴,但他们都捕捉到了比自由旅行者要多得多(也要有意思得多)的风景。身体到,灵魂到,同时又把陌生地当作自己的家的人才可能有如此杰出的旅行。这要求你的身体和灵魂都必须是世界的,而非愚蠢、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
??
在旅行中与神交已久的朋友谋面是一件大事,它是一个友谊的印证,往往也是一个艺术的印证。神交毕竟因了距离而飘忽,现在身体到了,精神也到了,握手拥抱之后,两个人(或几个人)面对面坐着,喝着咖啡或低度酒,说着话——可以不是自己的母语,心扉打开的那一瞬间,身心最黑暗的地方豁然开朗,照进了异域异国的太阳。萧乾在巴黎偶遇斯诺,斯诺将靠窗的一个人的背影指给他说:“他就是海明威。”窗外是塞纳河,年轻的杜拉斯已经开始描写。一次大仗时候,茨威格在苏黎士遇见过罗曼·罗兰和乔伊斯。与罗兰是故交,属于他乡遇故友,在欧战背景下,很可能是两眼泪汪汪。旅行中与陌生地貌、动植物和天籁的相遇是第一层次的,当然也可能是终极层次的,但多数时候的终极层次还是与人相遇。就算花木、鸟儿、海岸和彩虹那些异类有灵魂,也是难以与我们通灵的。人的灵魂还是容易与人相通。
??
还有,我承认旅行的本质是放下重量,但那样的旅行一定是很单纯的。在出生地,在第二第三出生地,我们实在背负得太多太重。我们的骨头在老化,肌肉在萎缩。问题是,我们在旅行中会背负上别的东西,我们的胃会装上异域的咖啡和酒,我们的眼睛会染上异国的色彩,我们的性会涨秘鲁潮或大西洋潮,而最为可怕的是,我们的心很可能被巴黎圣母院、金字塔和长城一类的东西压制。一个人无论怎样倒空自己,旅途中都不会轻松,我们很多的轻松要么只是片刻,要么就是恍然。然而就我的经验,我们又是可以在旅行中获得“放下”的。1999年4月的一天,在岷山最后的原始部分里,我坐在岩石上,看着对面山崖的雪,耳朵里是婉转如清泉的鸟鸣,脚下是稚嫩的小野菊,肌肤浸润着还有些清凉但又绝对明媚的阳光,每一根胡茬都感觉着微风。我只着迷于雪山的阴影,它是黛青色的,呈现出巨大的凹凸块。我“放下”了足足半个多小时。一个人,一片偌大的和平美丽的森林。我想,它不是简单的“忘我”。
??
旅行是可能发生艳遇的。但这艳遇一定又是你生命中的一粒早已播撒的油菜耔。未必是艳遇者亲手播撒的。往往是造物主的一个伏笔。我是不指望旅行中的艳遇的。我怀疑种族和文化置于我身体的秤的计量太小,无法称量一桩异域的艳遇。我更愿意怀揣一个艳遇的梦想去旅行,而最终遇不到梦中人。走过一遭回来,放下背包坐在竹林思量的时候,只淡淡说“都不是,一个都不是”。如果你身体里那杆秤的计量足够大的话,我同意你艳遇,并奉劝你把艳遇当成旅行中一段弧度优美的小路,起于旅途终于旅途。
??
??2007年3月23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