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春 葬
2021-12-23叙事散文阿贝尔
春 葬
??一个女人出生在了世界上,不是她自己的功劳,也不是她自己的罪过。她的父母民国二十四年就死了,死于张国涛的人的刀下。刚才在酒席上听一个老人说,死后无人收尸,田鼠把两个耳朵都啃光了。她的父母,估计死的时候还很年轻,而她还不满8岁。七……
春 葬
??
一个女人出生在了世界上,不是她自己的功劳,也不是她自己的罪过。她的父母民国二十四年就死了,死于张国涛的人的刀下。刚才在酒席上听一个老人说,死后无人收尸,田鼠把两个耳朵都啃光了。她的父母,估计死的时候还很年轻,而她还不满8岁。七十二年是怎样过来的可以想象,其中有三十多年我是目睹了的。今天她死了,躺在杉木棺材里,一团的根儿(我们的方言,蜷缩着,很小很小一点点)。她的小儿子喊着,妈,妈,把嘴巴张开,我给你喂点金子。她的大儿子站在旁边望着,满脸树皮,满脸麻木。土白布孝帕遮掉了半块脸。灵堂就设在她们家的厨房,过去她天天出出进进的地方,早先是生产队的保管室,她挨批斗的地方。钉棺前,喊瞻仰遗容。没有人瞻仰。我透过香火的微光隐约看见她的脸,瘦小,皱巴。她的大孙子在酒席上说,女儿上学走之前他让她看了她的祖婆,并对她说,你祖婆也年轻过,也漂亮过。棺前的人都很平静,她的儿子媳妇,侄子侄女,她的娘家人。一个人活到了挨边八十岁,已经是喜事了。我是连悲痛都没有,看她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倒是她的两个孙子,她小儿子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在不停地抹眼泪。
一个人的死是其他人的聚会。在乡村,这种感觉要更明显。早先的晒坝,现在的院坝,扯起棚布,搭满了席桌。支客的是支客的,写礼的是写礼的,走桌抹凳的是走桌抹凳的,掺茶递水(包括找烟)的是掺茶递水的。厨房里当然是最忙碌的,那么多的嘴巴都等着吃,那么多的肚子都等着塞满。更多的人在享受:烤着炭火打长页子,斗地主,搓麻将,或者说话。老人们有些年没有见了,一箩篼一箩篼地说亲热话;话里即使有几分苍凉,也被见面的喜悦冲淡了。抱娃娃的年轻媳妇,在蒸笼前解了衣襟给娃娃喂奶,一点也不忌讳雪白的胸脯。在因了一个人的死才有的聚会上,死人是最受冷落的,不管是在灵堂还是送归到山上。都在为生者忙。生者万岁。
田野,山野,远远近近都已经是春天了。小麦都绿得飘浮了,油菜花正黄,一个视觉的春天已经相当饱满。春雨从前夜落到黎明,为视觉的盛筵宴添了菜润了色。润色自然靠水分,可以感觉,可以触摸,已经不局限于视觉。添菜主要在花开的幅度,油菜花开的幅度,李花开的幅度……最大最稀罕的一道菜便是雪了,从云雾缭绕的山峰一直下到油菜花灿烂的半山。春雨春雪把气候都改变了,我们重新开始过冬。
送葬的过程是可以编程的,基督教一个程序,伊斯兰教一个程序,佛教一个程序,非洲土著一个程序,中国人一个程序……要不了100个程序,如果剔除程序中某些非本质或相似的细节,那编程会更少。是编程,就一定正确、简明、实用。我们的编程掌握在阴阳先生手头,阴阳先生代表了绝对权威(他的错误、愚昧和荒唐也是绝对权威)。在所有人眼里,阴阳先生都是吉祥的化身,哪怕是在一位博士眼里——作为一个人的博士,内心依旧有未知和神秘。就是百科全书也有。她的葬礼是一个小case——是因为有编程,一是因为她是一个尘土般无足轻重的人。一个尘土般无足轻重的人的葬礼是可以简化到一个“埋”字的。任何附着在上面的“礼”都是文化的蛛丝和生者的需要,与死者是毫无干系的。所以当她的小儿子喊着往她嘴里放金子的时候,往她的身体边上放打狗馍和瓦片的时候,我感觉是多么的不真实和滑稽。
现在,送葬的人们走进了春天,脚底踩了春雨浸泡的泥巴,裤腿沾了春雨凝成的露水,大片大片油菜花做了葬礼的背景。葬礼完全是一次劳动,甚至是一个游戏。吆喝、叫喊、嬉闹都显得轻快,有人一边下葬一边还说着浑段子,惹得众人笑。远山烟雨迷朦,春雪在雾霭中时隐时现,湿润,饱满,秀丽;宽阔的河谷油菜花一湾又一湾,雨后的金黄多了艳丽;树木、田埂、荒野还是冬天的棕色,却也因了春雨显得格外润泽,好象也在萌动。她在棺材里什么都不是了,自然与我们的春天隔绝着。她曾经有过春天,有过春雪的肌肤,有过油菜花的灿烂,有过迷朦的眼神,当然,她更多有过的是泥泞的生活,童年,中年,被人随意楸斗打骂。她自杀过好几回,但一回都没得逞;她搞的是假自杀,她想活着。我亲眼看见她被人从河里救出来,全身湿淋淋的,身体还是年轻女人的轮廓。从送葬的人们走进油菜花丛,走进麦丛,我便感觉春天在织她的葬礼,织成一个锦绣,她是主角,她漆黑的棺木给欣赏者一个视觉的终点,我们在里面扶棺、扛花圈、放鞭炮、说话、抱石头……仪态万方。
她的大儿子撮了土,她的小儿子又撮,然后是孙子和我们这些侄子。土是挖金坑时预留的,为的是这个晚辈致孝的仪式——编程中不好省略的步骤。有人在问芝麻杆,有人从背篼里取出芝麻杆。她的小儿子跳进金坑,开始烧芝麻杆暖坑。芝麻杆意味着什么?烧芝麻杆意味着什么?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思吗?是她在负世界的生活节节高,还是活在的人在正世界的生活节节高?在我的眼里,干枯的芝麻杆(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芝麻杆燃烧的火苗和青烟,芝麻杆燃烧过后的灰烬,一律都是美好的。暖坑,让我想到暖铺,过去是她为丈夫暖、为孩子暖,现在是孩子为她暖。她丢失了体温,更需要温暖。
我从葬礼中出来,一个人走进了挂满露水的广大的春天。白雪皑皑的远山装帧了春天,缭绕的云雾装帧了春天。我在春天的画卷中漫步,继而奔跑;我发现淋了春雨的田埂的深棕色很是吻合我当时内心的颜色。那些深棕色润泽甚至情色,从油菜花的灿烂和麦子的翠绿中脱颖而出,把我的感觉一下子带到了春天的背面。那些深棕色是上一个春天的生命的遗迹,呼应了远处麦地里的葬仪。
听说捉来的大公鸡要带回去放生,我松了口气。我是不同意拿任何活物殉葬陪葬的,哪怕是一只公鸡一头羔羊、一枝野花一穗青麦。原以为是要拿栖息在杉木杠上的公鸡殉葬的,便心生怜悯,觉得人类不地道;只是想到人类的级别欲要高出公鸡若干,才又宽心了些。看动物世界弱肉强食,触目惊心的残忍,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信达尔文。不论级别,生命都是美丽的。“如花似玉的少女”里包含了美丽的花、玉石和少女,代表了植物、矿物和人。她的葬礼是突然插入这个春天的,说她的葬礼是春天的插曲,那也是一个践踏春天的插曲,那些倒伏的、折断的油菜花和麦苗在诉说,特别是那些麦苗,都已经受孕了,却被一阵乱铲,裹挟在泥土里。
??
一个女人出生在了世界上,不是她自己的功劳,也不是她自己的罪过。她的父母民国二十四年就死了,死于张国涛的人的刀下。刚才在酒席上听一个老人说,死后无人收尸,田鼠把两个耳朵都啃光了。她的父母,估计死的时候还很年轻,而她还不满8岁。七十二年是怎样过来的可以想象,其中有三十多年我是目睹了的。今天她死了,躺在杉木棺材里,一团的根儿(我们的方言,蜷缩着,很小很小一点点)。她的小儿子喊着,妈,妈,把嘴巴张开,我给你喂点金子。她的大儿子站在旁边望着,满脸树皮,满脸麻木。土白布孝帕遮掉了半块脸。灵堂就设在她们家的厨房,过去她天天出出进进的地方,早先是生产队的保管室,她挨批斗的地方。钉棺前,喊瞻仰遗容。没有人瞻仰。我透过香火的微光隐约看见她的脸,瘦小,皱巴。她的大孙子在酒席上说,女儿上学走之前他让她看了她的祖婆,并对她说,你祖婆也年轻过,也漂亮过。棺前的人都很平静,她的儿子媳妇,侄子侄女,她的娘家人。一个人活到了挨边八十岁,已经是喜事了。我是连悲痛都没有,看她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倒是她的两个孙子,她小儿子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在不停地抹眼泪。
一个人的死是其他人的聚会。在乡村,这种感觉要更明显。早先的晒坝,现在的院坝,扯起棚布,搭满了席桌。支客的是支客的,写礼的是写礼的,走桌抹凳的是走桌抹凳的,掺茶递水(包括找烟)的是掺茶递水的。厨房里当然是最忙碌的,那么多的嘴巴都等着吃,那么多的肚子都等着塞满。更多的人在享受:烤着炭火打长页子,斗地主,搓麻将,或者说话。老人们有些年没有见了,一箩篼一箩篼地说亲热话;话里即使有几分苍凉,也被见面的喜悦冲淡了。抱娃娃的年轻媳妇,在蒸笼前解了衣襟给娃娃喂奶,一点也不忌讳雪白的胸脯。在因了一个人的死才有的聚会上,死人是最受冷落的,不管是在灵堂还是送归到山上。都在为生者忙。生者万岁。
田野,山野,远远近近都已经是春天了。小麦都绿得飘浮了,油菜花正黄,一个视觉的春天已经相当饱满。春雨从前夜落到黎明,为视觉的盛筵宴添了菜润了色。润色自然靠水分,可以感觉,可以触摸,已经不局限于视觉。添菜主要在花开的幅度,油菜花开的幅度,李花开的幅度……最大最稀罕的一道菜便是雪了,从云雾缭绕的山峰一直下到油菜花灿烂的半山。春雨春雪把气候都改变了,我们重新开始过冬。
送葬的过程是可以编程的,基督教一个程序,伊斯兰教一个程序,佛教一个程序,非洲土著一个程序,中国人一个程序……要不了100个程序,如果剔除程序中某些非本质或相似的细节,那编程会更少。是编程,就一定正确、简明、实用。我们的编程掌握在阴阳先生手头,阴阳先生代表了绝对权威(他的错误、愚昧和荒唐也是绝对权威)。在所有人眼里,阴阳先生都是吉祥的化身,哪怕是在一位博士眼里——作为一个人的博士,内心依旧有未知和神秘。就是百科全书也有。她的葬礼是一个小case——是因为有编程,一是因为她是一个尘土般无足轻重的人。一个尘土般无足轻重的人的葬礼是可以简化到一个“埋”字的。任何附着在上面的“礼”都是文化的蛛丝和生者的需要,与死者是毫无干系的。所以当她的小儿子喊着往她嘴里放金子的时候,往她的身体边上放打狗馍和瓦片的时候,我感觉是多么的不真实和滑稽。
现在,送葬的人们走进了春天,脚底踩了春雨浸泡的泥巴,裤腿沾了春雨凝成的露水,大片大片油菜花做了葬礼的背景。葬礼完全是一次劳动,甚至是一个游戏。吆喝、叫喊、嬉闹都显得轻快,有人一边下葬一边还说着浑段子,惹得众人笑。远山烟雨迷朦,春雪在雾霭中时隐时现,湿润,饱满,秀丽;宽阔的河谷油菜花一湾又一湾,雨后的金黄多了艳丽;树木、田埂、荒野还是冬天的棕色,却也因了春雨显得格外润泽,好象也在萌动。她在棺材里什么都不是了,自然与我们的春天隔绝着。她曾经有过春天,有过春雪的肌肤,有过油菜花的灿烂,有过迷朦的眼神,当然,她更多有过的是泥泞的生活,童年,中年,被人随意楸斗打骂。她自杀过好几回,但一回都没得逞;她搞的是假自杀,她想活着。我亲眼看见她被人从河里救出来,全身湿淋淋的,身体还是年轻女人的轮廓。从送葬的人们走进油菜花丛,走进麦丛,我便感觉春天在织她的葬礼,织成一个锦绣,她是主角,她漆黑的棺木给欣赏者一个视觉的终点,我们在里面扶棺、扛花圈、放鞭炮、说话、抱石头……仪态万方。
她的大儿子撮了土,她的小儿子又撮,然后是孙子和我们这些侄子。土是挖金坑时预留的,为的是这个晚辈致孝的仪式——编程中不好省略的步骤。有人在问芝麻杆,有人从背篼里取出芝麻杆。她的小儿子跳进金坑,开始烧芝麻杆暖坑。芝麻杆意味着什么?烧芝麻杆意味着什么?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思吗?是她在负世界的生活节节高,还是活在的人在正世界的生活节节高?在我的眼里,干枯的芝麻杆(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芝麻杆燃烧的火苗和青烟,芝麻杆燃烧过后的灰烬,一律都是美好的。暖坑,让我想到暖铺,过去是她为丈夫暖、为孩子暖,现在是孩子为她暖。她丢失了体温,更需要温暖。
我从葬礼中出来,一个人走进了挂满露水的广大的春天。白雪皑皑的远山装帧了春天,缭绕的云雾装帧了春天。我在春天的画卷中漫步,继而奔跑;我发现淋了春雨的田埂的深棕色很是吻合我当时内心的颜色。那些深棕色润泽甚至情色,从油菜花的灿烂和麦子的翠绿中脱颖而出,把我的感觉一下子带到了春天的背面。那些深棕色是上一个春天的生命的遗迹,呼应了远处麦地里的葬仪。
听说捉来的大公鸡要带回去放生,我松了口气。我是不同意拿任何活物殉葬陪葬的,哪怕是一只公鸡一头羔羊、一枝野花一穗青麦。原以为是要拿栖息在杉木杠上的公鸡殉葬的,便心生怜悯,觉得人类不地道;只是想到人类的级别欲要高出公鸡若干,才又宽心了些。看动物世界弱肉强食,触目惊心的残忍,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信达尔文。不论级别,生命都是美丽的。“如花似玉的少女”里包含了美丽的花、玉石和少女,代表了植物、矿物和人。她的葬礼是突然插入这个春天的,说她的葬礼是春天的插曲,那也是一个践踏春天的插曲,那些倒伏的、折断的油菜花和麦苗在诉说,特别是那些麦苗,都已经受孕了,却被一阵乱铲,裹挟在泥土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