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花事——迎春花

2021-12-23抒情散文韩开春

迎春花春节刚过,迎春花就蓬蓬勃勃地开放了。那天,我在街边散步,偶尔发现路边小山坡上几丛有着柔细枝条的小灌木上绽出几点鹅黄,格外抢人眼目。凑近细看,几朵指甲般大小的小花正迎风开放,六瓣的花冠组成一只只微型的小喇叭,一簇簇密密地缀在碧绿的枝条……
迎春花   春节刚过,迎春花就蓬蓬勃勃地开放了。

  那天,我在街边散步,偶尔发现路边小山坡上几丛有着柔细枝条的小灌木上绽出几点鹅黄,格外抢人眼目。凑近细看,几朵指甲般大小的小花正迎风开放,六瓣的花冠组成一只只微型的小喇叭,一簇簇密密地缀在碧绿的枝条上,如翠玉镶金,在微风的吹拂下一点点地颤动,好象在召唤着什么。便有一刹那的惊讶,旋即也就释然:虽然迎面吹来的风中尚有些许寒意,但是分明可以感觉到空气中已经流淌着春的气息,立春已过,迎春花也该开了。

  第一次知道迎春花这个名字,是因为老作家冯德英的一部同名长篇小说,在那部著名的小说里,冯老把胶东半岛的英雄儿女比作顽强不屈的迎春花,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我老家废黄河滩上,没有这种植物生长,所以它究竟什么模样,很长时间对于我来说都是个谜。

  及至真正见到迎春花,已是2004年的早春二月。那日,我陪老家来的客人去明祖陵游玩,一进陵园大门,眼球便被一片明晃晃的黄所吸引,一丛丛小灌木的柔细枝条上缀满鹅黄的六瓣小花,在初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果真是一派皇家气象,不负明代第一陵的声望。等到那位年轻的导游小姐介绍说这就是迎春花时,我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不是冯老的那部著名小说,却是宋人赵师侠的一首《清平乐》词,词曰:“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这是一首专门写迎春花的词,词中把它的形貌、颜色、风韵写的淋漓尽致,可谓极得此花精神。而我感兴趣的却是这个“乞与黄金腰带”的句子,觉得把迎春花放在明祖陵这个环境中是很有意思的——当然,这得用建造了这座陵园的大明开国皇帝的思维来考虑问题。

  这个迎春花,《群芳谱》上又叫它“金腰带”,传说那个有着“沉鱼”之美誉的西施用美人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与大夫范蠡结伴踏青太湖之畔,恰逢迎春花蓬勃盛开,金灿灿的花朵缀满四梭形的长枝,范蠡随手折下一枝围在西施的纤纤细腰间,惹得美人不住赞叹:“哇,多美的一条金腰带啊!”从此,这“金腰带”就成了迎春花的别称了。传说终究是传说,我们且不去管它真假,古人造出这个传说来,无非也就是要用金腰带来肖这种花的形与色。用黄金作为腰带,除了作为装饰,博得美人一笑外,我想大约也只有皇家才有这个气魄了,而朱元璋及其祖上的乞丐出身,是否也正应了这个“乞”字呢?我不知道当初祖陵建成的时候里面是否种植有迎春花,如果有,依这位发明了文字狱的农民皇帝的脾气,大约是会有一批人要跟着倒霉的,要是可以穿越时空,不知道朱皇帝会不会派人去宋代把写了这首词的赵师侠也抓来杀头。

  若是论起雍容华贵,迎春花自是比不得牡丹一类的名花,但是谈到傲雪斗寒,迎春花却是不输于梅花的,有诗为证:“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宋·韩琦《迎春花》)。梅花诚有“百卉前头第一芳”之说,而迎春花的风格在于迎来明媚春光而不自炫耀,它的“初春使者”的美誉也不是浪得,从这点来说,它们也该不分伯仲。然而文人雅士们似乎都看不到这点,在对待它们的态度上明显地不公,厚此薄彼,无论是入诗还是入画,都更钟情于梅兰竹菊、牡丹一类的名花名草,很少有人会顾及到它,从这个意义上说,迎春花实在是属于花中的草根阶层。   然草根自有草根的快乐与幸福,无论是作为农人的花篱,还是雅人的盆栽,或者就那么寂寞地长在路边、峭壁,它们全然不管不顾,依旧蓬勃地生长、热烈地开放,用自己明亮的黄色迎接春天的到来,就像植物界的“报晓鸡”,在春天来临之际唤醒沉睡的百花,没有“名花”声名的拖累,倒也活得潇洒自在。

  白居易是我喜爱和敬佩的一位诗人,这位享有盛名的大诗人,是一位真正的平民诗人,不但诗风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还把笔触伸到了别的诗人不愿或者不屑触及的地方,比如这迎春花,白居易不仅写了,而且写了不止一首,孤陋寡闻如我者,也知道他至少有两首诗是专门写迎春花的。其一为《玩迎春花赠杨郎中》,诗曰:“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恁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极言迎春花在春寒中独秀一方、独树一帜的超然品格;其二为《代迎春花招刘郎中》,写的既风趣又洒脱,直是把一种花当成了一个人来写,诗曰:“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说迎春花只与松竹为邻,不与世俗的桃李争媚,只是默默地独自开在“未有花时”的风雪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品行与气度,实际上,诗人在这里是借花自况,说的就是他自己。

  这样的花,这样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