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奸细》与《真相》
2021-12-23叙事散文魏建胜
《奸细》与《真相》“奸细”与“真相”,这是一组很有意味的词语,似乎可以这么理解:奸细就是为了刺探出隐藏在事件表象后的真相而存在。“奸细”还有两种称呼,分别是“间谍”和“特务”,其指代意义略有细微的差异,今年的荧光屏上“反特片”很是风光了一阵……
《奸细》与《真相》
“奸细”与“真相”,这是一组很有意味的词语,似乎可以这么理解:奸细就是为了刺探出隐藏在事件表象后的真相而存在。
“奸细”还有两种称呼,分别是“间谍”和“特务”,其指代意义略有细微的差异,今年的荧光屏上“反特片”很是风光了一阵,我对此类剧乐而不疲,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荧光屏前“抓特务”,看到“特务”们和我公安人员斗智斗勇,相互提防,都为识破对方的“真相”而绞尽脑汁,而我作为旁观者都知道真相,却不能告知我英勇的公安人员而着急,当然最后都是特务们或被击毙或束手就擒,“正义一定战胜邪恶”,人类最朴素的真理一次次得到验证,不由得拍手称快。
然而,今年刚到寒假,我阅读了两部中篇小说《奸细》与《真相》,却深深地感到了一种疼痛,一种古龙笔下淬毒的细如牛毛的暗器沿着血管缓缓的渗入心脏,直达灵魂的一种疼痛。
两篇小说分别刊载于号称“国刊”的《人民文学》2006年第9期和11期,作者分别是罗伟章和曹征路。
《奸细》讲的是一座中型城市的两所重点中学的高三相互“掐尖”的事。为了“挖取”对方的优质生源,不惜人力、财力、物力,动用买通等手段,在对方学校的老师中培养“奸细”,以达到掌握优质生源的“情报”,给优质生源的学生和家长许以丰厚的物质奖励,诱使大多数优质生源的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前夕,正是“两军交战”之际,临阵倒戈,投向对方的怀抱。
《真相》叙述的则是一座小县城的一下岗职工,因为不满女儿所在的小学收取“学籍保留费”发了几句牢骚,结果正在操场的女儿被老师扯着红领巾扯到办公室,导致女儿颈椎错位,住院治疗后,家长找学校无果,找媒体热闹后,被老师上诉,家长胜诉。然而女儿在学校被孤立,被冷漠,被其他学生侮辱、殴打,最终曾经是班长、活泼机灵的女儿手持螺丝刀颤抖的躲到家里的衣橱里不敢去学校。 《奸细》就像一个人,从外面看不出什么,依然是光彩照人,依然是风流倜傥,依然是处于掌声与鲜花的包围中,可以内脏却生了大肿瘤,和健康的肌体在争夺着养料,这个肿瘤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正在加速前进,时间的指针正在一分一秒的接近着那个特定的时刻。 《真相》就像一个人,额头上长着一个大疮,他却自以为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别人碰了一下,他痛得大叫,不去想方设法割掉这个大疮,还说别人毁了他的容,找别人算账,等待着这个人的将是疮破之后的脓流满面。 而这个人就叫“教育”,不!他只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在欺行霸市!在欺男霸女! 关于什么是教育,虽然争论不休,但是有一点: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就是人的发展,是设计和塑造成功人的实践历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先哲的《中庸》开章明义,“修道之为教” “率性之为道”,把教育定义为“修道”,把“道”解释为“率性”,意即遵循常人之性,就是教育的基础。 无独有偶,爱因斯坦晃动着他那硕大的头颅给我们谆谆教诲:“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而在《奸细》与《真相》中,还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其乐融融的景象吗?教育还是那么朴实、和蔼、真诚吗?怎么越看越象一个恣睢傲气的小姐的婢女,越看越象一个恶棍狗少的打手。教育沉沦啦还是背叛啦?教育受到什么诱惑啦? 有网友曾经戏言:“向钱看,向厚看。男人的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女人的坚贞是因为受到的诱惑太少。” 那么,让教育背叛忠诚的筹码到底是什么?让教育失去坚贞的诱惑到底是什么?《奸细》与《真相》的作者都是非教育界行内人士,他们到底看到了多少的教育“真相”?或许,他们看到的都是教育的某一角,某一面,不是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不是真正的教育,当我们刻意撇开教育的本质功能而去追求某一个方面,比如过分地强调升学率(如《奸细》),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和教学大楼的豪华(如《真相》)那么,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真实地陷于了片面;当我们失去的大于贡献的,还能说我们的教育在积极地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么?还能说自己就是“教化与民”的教育工作者么? “教育啊,有多少罪恶假你之名而行!” 《奸细》是教育界内部在相互“掐”,“掐”去的是教育的真诚。《真相》是教育业内人士在“掐”教育对象,“掐”去的是教育的善良。这两“掐”,“掐”的我的内心在疼痛,这种疼痛,痒痛难受,却又抓不住它的尾巴。 我使用的是微软输入法,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我输“奸细”,结果却是“间隙”,很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肌体上出现的可怕的缝隙,但是,我佩服作者的“奸细”,更触目惊心,更引人深思,和谐社会的学校,相互之间居然玩的是“大革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反特游戏。当我输《真相》简介中的“学籍保留费”时,出现的竟是“血迹”,我吓了一大跳,想想也释然,这是先知先觉的输入法在强调:小说中女儿的颈椎扭伤,被其他男生恐吓、殴打,女儿自己带着螺丝刀,这每一个细节,不都是有“斑斑血迹”吗?师生关系,居然用“血迹”作注解! 真正的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真正的教育“真相”更不应该有“奸细”!!
《真相》叙述的则是一座小县城的一下岗职工,因为不满女儿所在的小学收取“学籍保留费”发了几句牢骚,结果正在操场的女儿被老师扯着红领巾扯到办公室,导致女儿颈椎错位,住院治疗后,家长找学校无果,找媒体热闹后,被老师上诉,家长胜诉。然而女儿在学校被孤立,被冷漠,被其他学生侮辱、殴打,最终曾经是班长、活泼机灵的女儿手持螺丝刀颤抖的躲到家里的衣橱里不敢去学校。 《奸细》就像一个人,从外面看不出什么,依然是光彩照人,依然是风流倜傥,依然是处于掌声与鲜花的包围中,可以内脏却生了大肿瘤,和健康的肌体在争夺着养料,这个肿瘤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正在加速前进,时间的指针正在一分一秒的接近着那个特定的时刻。 《真相》就像一个人,额头上长着一个大疮,他却自以为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别人碰了一下,他痛得大叫,不去想方设法割掉这个大疮,还说别人毁了他的容,找别人算账,等待着这个人的将是疮破之后的脓流满面。 而这个人就叫“教育”,不!他只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在欺行霸市!在欺男霸女! 关于什么是教育,虽然争论不休,但是有一点: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就是人的发展,是设计和塑造成功人的实践历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先哲的《中庸》开章明义,“修道之为教” “率性之为道”,把教育定义为“修道”,把“道”解释为“率性”,意即遵循常人之性,就是教育的基础。 无独有偶,爱因斯坦晃动着他那硕大的头颅给我们谆谆教诲:“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而在《奸细》与《真相》中,还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其乐融融的景象吗?教育还是那么朴实、和蔼、真诚吗?怎么越看越象一个恣睢傲气的小姐的婢女,越看越象一个恶棍狗少的打手。教育沉沦啦还是背叛啦?教育受到什么诱惑啦? 有网友曾经戏言:“向钱看,向厚看。男人的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女人的坚贞是因为受到的诱惑太少。” 那么,让教育背叛忠诚的筹码到底是什么?让教育失去坚贞的诱惑到底是什么?《奸细》与《真相》的作者都是非教育界行内人士,他们到底看到了多少的教育“真相”?或许,他们看到的都是教育的某一角,某一面,不是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不是真正的教育,当我们刻意撇开教育的本质功能而去追求某一个方面,比如过分地强调升学率(如《奸细》),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和教学大楼的豪华(如《真相》)那么,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真实地陷于了片面;当我们失去的大于贡献的,还能说我们的教育在积极地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么?还能说自己就是“教化与民”的教育工作者么? “教育啊,有多少罪恶假你之名而行!” 《奸细》是教育界内部在相互“掐”,“掐”去的是教育的真诚。《真相》是教育业内人士在“掐”教育对象,“掐”去的是教育的善良。这两“掐”,“掐”的我的内心在疼痛,这种疼痛,痒痛难受,却又抓不住它的尾巴。 我使用的是微软输入法,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我输“奸细”,结果却是“间隙”,很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肌体上出现的可怕的缝隙,但是,我佩服作者的“奸细”,更触目惊心,更引人深思,和谐社会的学校,相互之间居然玩的是“大革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反特游戏。当我输《真相》简介中的“学籍保留费”时,出现的竟是“血迹”,我吓了一大跳,想想也释然,这是先知先觉的输入法在强调:小说中女儿的颈椎扭伤,被其他男生恐吓、殴打,女儿自己带着螺丝刀,这每一个细节,不都是有“斑斑血迹”吗?师生关系,居然用“血迹”作注解! 真正的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真正的教育“真相”更不应该有“奸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