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辽西豆腐
2021-12-23抒情散文王铁夫
辽西豆腐王铁夫/文辽西多丘陵,又比邻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内蒙古,风沙自然就比其它的地方大一些。老人们常用“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来形容刮风时间的长短,所以久居在这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在风沙的尽心呵护下,皮肤都出落得粗糙而没有光泽。久而久……
辽西豆腐
王铁夫/文
辽西多丘陵,又比邻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内蒙古,风沙自然就比其它的地方大一些。老人们常用“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来形容刮风时间的长短,所以久居在这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在风沙的尽心呵护下,皮肤都出落得粗糙而没有光泽。久而久之,那些皮肤较好的女人便轻而易举地鹤立鸡群了。辽西人总喜欢用豆腐来形容这些鹤立鸡群的女人:嫩得跟豆腐似的。女人听了,心里总会慢慢地漾出甜甜的幸福来。她们知道这是对她们最好的夸奖。可见,豆腐在辽西人的眼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当然,上述的豆腐并非干豆腐,指的是辽西的水豆腐,也称之为大豆腐。
其实,我要说的并不是辽西的女人,而是辽西的豆腐。
辽西人对豆腐的喜爱程度确实有些惊人。他们的饭桌上一年四季离不开豆腐。炒、炖、烧、熘、拌。配鱼、配肉、配青菜和淹菜都行。尤其是农村,开了春,天气转暖,园子里一垄垄的羊角葱刚刚冒出个小脑袋,就被刨出来切碎拌豆腐吃。如此经过夏、秋两季,一直吃到冬天的雪里蕻炖豆腐,还是吃不够。于是就把豆腐放在窗外的盖帘上冻上,等冻出丝窝窝时,才拿到屋子里化开,挤净水分,豆腐象海绵一样有弹性,这时再和酸菜、五花肉、粉丝一起炖,冻豆腐吸足了汤汁,味道香鲜。这道菜也深受城里人喜爱,无论是大酒店还是小吃部,都喜欢把它放在菜谱的前面,厨师操作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些猪血灌制的血肠,并美其名曰:汆白肉,凭此吸引着大量的食客。就连过年,辽西人也放不下豆腐,面对满桌子大鱼大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仔细往桌子上一扫,发现没有酸菜炖冻豆腐。就赶紧到仓房取冻豆腐,切酸菜、白肉,大灶加柴,火苗唿唿跳跃,转眼外屋地就热气腾腾了。直到这道菜上来,全家人才感觉吃得塌实,顺当。
辽西人吃豆腐不像四川人那样,往豆腐里放大把大把的辣椒和麻椒,把嘴里弄得一点感觉都没有了,那样就吃不出豆腐的原味儿了。辽西人喜欢的是真正的豆腐的味道,而不是辣椒或麻椒的味道。
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正宗的炖大豆腐。
除了豆腐外,不放任何辅料,只以酱油、精盐、味精和老汤炖制。我与朋友常去的一家饭店叫“又一春”,说是饭店,实则很小,却有几样很地道的吃食。一道是猪肉炖酸菜,一道是本地鸡炖山蘑,还有就是炖大豆腐了。东北人吃盐比较重,菜里喜欢放一些酱油。这样,炖出的豆腐色泽红润,将盛豆腐的大碗捧在手中,豆腐颤颤微微,不觉胃口大开。经常去“又一春”和老板就熟了,几次钻进厨房欲看个究竟。等回到家里再操作,味道却差得很远。想来,还是火候的掌握上出了问题。这样的功夫终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得来的,否则,岂不都成了大厨!
辽西的土薄,欣赏不到沃野千里的景象,却能看到一块块金黄的豆子地,像金叶子一般贴在辽西的大地上。
在我居住的村子里,数村子东边的老吴家的豆腐做得最好,卖得快。老吴家是蒙古族,几辈相传做豆腐,总结出一整套手工制作豆腐的特殊工艺。老吴家做豆腐有个规矩,从来不用外村的豆子。用吴家老爷子的话说:豆子也是有灵性的物件。老吴家的豆腐从选豆、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卤水,一直到压成块,一点含糊都没有。做出的豆腐块大,口感好,还便宜。前些日子,到一座比较大的城市住了些时日,闲暇时便到市场转悠,看到摊床上有成摞的豆腐出售,一问价,吓了一大跳,一块多钱一块。好家伙,跟肉差不多。而老吴家的豆腐才卖两毛钱。要是手头紧,舀上点豆子,或抓几个鸡蛋,也能换几块吃。早晨,天刚蒙亮,老吴卖豆腐的吆喝声就在村庄上空的炊烟中萦绕了。有了豆腐,早餐就省事多了,花上几毛钱,拣上几块豆腐,拌上大酱或倒上酱油,便是一道极好的美味。上学的孩子,下地干活的大人,都喜欢这么吃。我小时,早晨上学常常不吃饭,而是在上学的路上等老吴的豆腐。一会,准能见到老吴推着车子走过来,我就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用纸包着的鸡蛋,这样就能跟他换一块豆腐吃。豆腐是刚做好的,还有热乎气,什么都不放,就往嘴里填,又鲜又嫩又禁饿。我的这种做法曾经被好几个同学所效仿,但他们很快就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他们用来换豆腐的鸡蛋是从家里偷出来的,只几天早上就被家里的大人发现了。而我的鸡蛋是我姥姥给我的,当然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老吴家的豆腐做得好,除了制作技术上的原因外,还有水的原因。农村做豆腐用的是井水,而城里做豆腐用的是自来水。水的来源大多是水库或一些河流,这些水在进入城里人家之前是要经过过滤消毒的,里面存留着漂白粉。这样的水做出的豆腐当然没有井水做的好吃。就像沏茶一样,井水和自来水沏出的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而老吴家的井水偏偏又是全村最好的。据说,这口井是辽代传下来的,历史久远。原来井的四周有石头打做的护栏,现在已经没了踪影,只剩下一个小石槽孤独地躺在井旁。但井水依然甘甜、清冽,这几年的几次大旱,村里的大部分井都干了,可这口井的水位却丝毫没受影响。老辈人都说,这口井里八成有泉眼。要不就是通着海呢,不然早就干了!究竟是为什么,谁都无法解释出它的真正原因。但谁也无法否认这口井的作用。
每天早上,村里人都在老吴的吆喝声中迎接崭新的一缕阳光。
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鸭绿江街53号
邮政编码:110032
联系电话:13840368161
电子信箱:liaoxiren78@sohu.com
王铁夫/文
辽西多丘陵,又比邻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内蒙古,风沙自然就比其它的地方大一些。老人们常用“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来形容刮风时间的长短,所以久居在这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在风沙的尽心呵护下,皮肤都出落得粗糙而没有光泽。久而久之,那些皮肤较好的女人便轻而易举地鹤立鸡群了。辽西人总喜欢用豆腐来形容这些鹤立鸡群的女人:嫩得跟豆腐似的。女人听了,心里总会慢慢地漾出甜甜的幸福来。她们知道这是对她们最好的夸奖。可见,豆腐在辽西人的眼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当然,上述的豆腐并非干豆腐,指的是辽西的水豆腐,也称之为大豆腐。
其实,我要说的并不是辽西的女人,而是辽西的豆腐。
辽西人对豆腐的喜爱程度确实有些惊人。他们的饭桌上一年四季离不开豆腐。炒、炖、烧、熘、拌。配鱼、配肉、配青菜和淹菜都行。尤其是农村,开了春,天气转暖,园子里一垄垄的羊角葱刚刚冒出个小脑袋,就被刨出来切碎拌豆腐吃。如此经过夏、秋两季,一直吃到冬天的雪里蕻炖豆腐,还是吃不够。于是就把豆腐放在窗外的盖帘上冻上,等冻出丝窝窝时,才拿到屋子里化开,挤净水分,豆腐象海绵一样有弹性,这时再和酸菜、五花肉、粉丝一起炖,冻豆腐吸足了汤汁,味道香鲜。这道菜也深受城里人喜爱,无论是大酒店还是小吃部,都喜欢把它放在菜谱的前面,厨师操作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些猪血灌制的血肠,并美其名曰:汆白肉,凭此吸引着大量的食客。就连过年,辽西人也放不下豆腐,面对满桌子大鱼大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仔细往桌子上一扫,发现没有酸菜炖冻豆腐。就赶紧到仓房取冻豆腐,切酸菜、白肉,大灶加柴,火苗唿唿跳跃,转眼外屋地就热气腾腾了。直到这道菜上来,全家人才感觉吃得塌实,顺当。
辽西人吃豆腐不像四川人那样,往豆腐里放大把大把的辣椒和麻椒,把嘴里弄得一点感觉都没有了,那样就吃不出豆腐的原味儿了。辽西人喜欢的是真正的豆腐的味道,而不是辣椒或麻椒的味道。
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正宗的炖大豆腐。
除了豆腐外,不放任何辅料,只以酱油、精盐、味精和老汤炖制。我与朋友常去的一家饭店叫“又一春”,说是饭店,实则很小,却有几样很地道的吃食。一道是猪肉炖酸菜,一道是本地鸡炖山蘑,还有就是炖大豆腐了。东北人吃盐比较重,菜里喜欢放一些酱油。这样,炖出的豆腐色泽红润,将盛豆腐的大碗捧在手中,豆腐颤颤微微,不觉胃口大开。经常去“又一春”和老板就熟了,几次钻进厨房欲看个究竟。等回到家里再操作,味道却差得很远。想来,还是火候的掌握上出了问题。这样的功夫终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得来的,否则,岂不都成了大厨!
辽西的土薄,欣赏不到沃野千里的景象,却能看到一块块金黄的豆子地,像金叶子一般贴在辽西的大地上。
在我居住的村子里,数村子东边的老吴家的豆腐做得最好,卖得快。老吴家是蒙古族,几辈相传做豆腐,总结出一整套手工制作豆腐的特殊工艺。老吴家做豆腐有个规矩,从来不用外村的豆子。用吴家老爷子的话说:豆子也是有灵性的物件。老吴家的豆腐从选豆、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卤水,一直到压成块,一点含糊都没有。做出的豆腐块大,口感好,还便宜。前些日子,到一座比较大的城市住了些时日,闲暇时便到市场转悠,看到摊床上有成摞的豆腐出售,一问价,吓了一大跳,一块多钱一块。好家伙,跟肉差不多。而老吴家的豆腐才卖两毛钱。要是手头紧,舀上点豆子,或抓几个鸡蛋,也能换几块吃。早晨,天刚蒙亮,老吴卖豆腐的吆喝声就在村庄上空的炊烟中萦绕了。有了豆腐,早餐就省事多了,花上几毛钱,拣上几块豆腐,拌上大酱或倒上酱油,便是一道极好的美味。上学的孩子,下地干活的大人,都喜欢这么吃。我小时,早晨上学常常不吃饭,而是在上学的路上等老吴的豆腐。一会,准能见到老吴推着车子走过来,我就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用纸包着的鸡蛋,这样就能跟他换一块豆腐吃。豆腐是刚做好的,还有热乎气,什么都不放,就往嘴里填,又鲜又嫩又禁饿。我的这种做法曾经被好几个同学所效仿,但他们很快就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他们用来换豆腐的鸡蛋是从家里偷出来的,只几天早上就被家里的大人发现了。而我的鸡蛋是我姥姥给我的,当然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老吴家的豆腐做得好,除了制作技术上的原因外,还有水的原因。农村做豆腐用的是井水,而城里做豆腐用的是自来水。水的来源大多是水库或一些河流,这些水在进入城里人家之前是要经过过滤消毒的,里面存留着漂白粉。这样的水做出的豆腐当然没有井水做的好吃。就像沏茶一样,井水和自来水沏出的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而老吴家的井水偏偏又是全村最好的。据说,这口井是辽代传下来的,历史久远。原来井的四周有石头打做的护栏,现在已经没了踪影,只剩下一个小石槽孤独地躺在井旁。但井水依然甘甜、清冽,这几年的几次大旱,村里的大部分井都干了,可这口井的水位却丝毫没受影响。老辈人都说,这口井里八成有泉眼。要不就是通着海呢,不然早就干了!究竟是为什么,谁都无法解释出它的真正原因。但谁也无法否认这口井的作用。
每天早上,村里人都在老吴的吆喝声中迎接崭新的一缕阳光。
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鸭绿江街53号
邮政编码:110032
联系电话:13840368161
电子信箱:liaoxiren78@sohu.com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