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每星期给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
2021-12-23叙事散文许也
每星期给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现在的通讯业已非常发达,可是人们使用这些通讯工具的频度尤其是通过电话问候爸爸妈妈的频度却在下降。为什么不能每周给家中的双老挂一通电话?如果打电话怕时间太晚了,影响对方休息,早了又怕对方还没有起床,那么你就发个短信……
每星期给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
现在的通讯业已非常发达,可是人们使用这些通讯工具的频度尤其是通过电话问候爸爸妈妈的频度却在下降。 为什么不能每周给家中的双老挂一通电话?如果打电话怕时间太晚了,影响对方休息,早了又怕对方还没有起床,那么你就发个短信吧。如:冷空气来了,爸爸妈妈,你们要注意添衣服哦,再如:爸爸妈妈,我一切都好,你们要多保重,周末愉快。寥寥数语却包涵了深深的亲情。我的一位同学,他常年在外跑生意,签订单。每周五都习惯性的要给妈妈拨一次长途。我问他,为什么没有事情也要打。他说这就是精神生活。他每周五总会在傍晚时分想起母亲孑然一身的样子,总要跟母亲说几句话,可能那些话都是重复的老话,有时也就那么说了一两分钟,但每一次的接通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心情,有一种新的感动。他11岁丧父,妈妈再没有改嫁,一手把他拉扯大。妈妈守寡了很多年,又体弱多病,退休后独自居住在榕城的一处寓所里。他总担心打蜡的地板会滑到母亲,担心母亲是否得了感冒,或者担心母亲没有接到他的电话可能想太多以至于辗转反侧。他为了生意不能在母亲身边照顾,每周五的电话是一定要打的,他以此来表达他的一份孝心。听了他的解释,我暗自为他的孝道而感动,隐约可以分享到他们母子通话时的那份温馨和幸福,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没有事情可以节省点话费,岂不更好?为什么非要那么呆板的定时打电话,再说在外学习和工作忙碌得不可开交,也应该理解一下没事就不打电话。这个观点不能说有什么过分。有的父母在孩子一离开后,非要孩子“早请示,晚汇报”的往家打电话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每周打一次应该不会多。我们想想,在单位都有周末,你在外再忙碌,到了周末也该好好放松一下,而给家里挂个周末电话是最好的精神调剂。要知道:自小由父母抚养成人,好不容易长大了,像只翅膀硬的小鸟飞离父母的视野,离开了家,父母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落?可能你初生牛犊不怕虎,甚至嫌父母唠叨,多心,但你换位思维一下就知道,在你成长起来的同时父母却在一天天的衰老,长出了丝丝白发。父母的心理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你是不同的,他们会牵挂飞出自己视线的孩子,牵挂孩子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幼稚,在独立生活后可能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困难,尤其担心孩子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 说到省话费,就有点托词和借口之嫌。中国人在东京,国际的长途那是相当昂贵的,可是每周的约定时间,家人总是静静的守候在电话旁边,期盼着在这样的相约时刻可以准时听见来自东京的铃声,希望电话那样叮铃铃叮铃铃的响着,但为了节省话费,颤抖的手一直舍不得接。这是“暗号电话”,按约定根据响的次数来告诉家人时否平安。叮铃铃叮铃铃的声音可能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它是那样的激动人心,跟听到对方的声音一样的可亲。 亲人彼此远隔千山万水,却可以通过一根细细的电缆来对话,这在百年之前还是古人的神话。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神力,哪怕对着亲人嘘寒问暖,重复嘱咐和唠叨也会感到温馨,不是么。 现在的孩子似乎跟上一辈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距,首先表现在自私这一点。孩子们很少会替父母着想着急,只知道自己是孩子应该受到种种的优待和呵护,并没想到父母也有做孩子的过去,也曾经是孩子。而在他们做孩子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虽然可能当年的生活水准比较低,但他们都知道体贴自己的家,深知父母抚养自己的不易。“代沟”这是被人们反复提到的,而我们这一代人的代沟应该说具有双重性,年龄的差距和时代的变迁同时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无怪乎不少孩子会觉得跟父母越来越没话说,以至于每星期打一次电话都像例行公事一样的应付,每次打电话回家除了机械的重复几句话就没别的可说了。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不能改变的天性,也是爸妈最乐意做的事,可是他们的愿望很多时候却难以被孩子完全接受。随着孩子的成长,不仅父母在衰老,而且他们生命的时光也在渐渐的缩短,跟孩子可以接触可以交流的日子将越来越少。父母就像阳光和空气,他们无时不刻在你周身的时候,你可能不会觉得他们的珍贵,当你失去他们的时候才会觉得冰冷和窒息。作为孩子要能看到这点,才算真懂得父母心。 暂时离开父母的日子是对每个游子的严峻考验,你是否怀念自己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是否感激十几年的养育之恩,都可以在这样离别的时刻更充分的表露出来。别忘了打个电话回家,这不只是嘘寒问暖的问题,而是一种感情的积累和自然流淌,也是在安慰父母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在这里我没有危言耸听把小事扩大化,因为,有的孩子一周不打电话,然后两周不打三周不打,结果是越跑越远,像个断线的风筝。不要小看打电话哪怕几句很平常的问候,你的父母也会浑身暖乎乎的。 暂时的离别,可以绽放出更美丽的亲情之花,当你懂得习惯每周做这样一件平凡的事情以后,就渐渐长大了。
现在的通讯业已非常发达,可是人们使用这些通讯工具的频度尤其是通过电话问候爸爸妈妈的频度却在下降。 为什么不能每周给家中的双老挂一通电话?如果打电话怕时间太晚了,影响对方休息,早了又怕对方还没有起床,那么你就发个短信吧。如:冷空气来了,爸爸妈妈,你们要注意添衣服哦,再如:爸爸妈妈,我一切都好,你们要多保重,周末愉快。寥寥数语却包涵了深深的亲情。我的一位同学,他常年在外跑生意,签订单。每周五都习惯性的要给妈妈拨一次长途。我问他,为什么没有事情也要打。他说这就是精神生活。他每周五总会在傍晚时分想起母亲孑然一身的样子,总要跟母亲说几句话,可能那些话都是重复的老话,有时也就那么说了一两分钟,但每一次的接通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心情,有一种新的感动。他11岁丧父,妈妈再没有改嫁,一手把他拉扯大。妈妈守寡了很多年,又体弱多病,退休后独自居住在榕城的一处寓所里。他总担心打蜡的地板会滑到母亲,担心母亲是否得了感冒,或者担心母亲没有接到他的电话可能想太多以至于辗转反侧。他为了生意不能在母亲身边照顾,每周五的电话是一定要打的,他以此来表达他的一份孝心。听了他的解释,我暗自为他的孝道而感动,隐约可以分享到他们母子通话时的那份温馨和幸福,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没有事情可以节省点话费,岂不更好?为什么非要那么呆板的定时打电话,再说在外学习和工作忙碌得不可开交,也应该理解一下没事就不打电话。这个观点不能说有什么过分。有的父母在孩子一离开后,非要孩子“早请示,晚汇报”的往家打电话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每周打一次应该不会多。我们想想,在单位都有周末,你在外再忙碌,到了周末也该好好放松一下,而给家里挂个周末电话是最好的精神调剂。要知道:自小由父母抚养成人,好不容易长大了,像只翅膀硬的小鸟飞离父母的视野,离开了家,父母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落?可能你初生牛犊不怕虎,甚至嫌父母唠叨,多心,但你换位思维一下就知道,在你成长起来的同时父母却在一天天的衰老,长出了丝丝白发。父母的心理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你是不同的,他们会牵挂飞出自己视线的孩子,牵挂孩子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幼稚,在独立生活后可能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困难,尤其担心孩子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 说到省话费,就有点托词和借口之嫌。中国人在东京,国际的长途那是相当昂贵的,可是每周的约定时间,家人总是静静的守候在电话旁边,期盼着在这样的相约时刻可以准时听见来自东京的铃声,希望电话那样叮铃铃叮铃铃的响着,但为了节省话费,颤抖的手一直舍不得接。这是“暗号电话”,按约定根据响的次数来告诉家人时否平安。叮铃铃叮铃铃的声音可能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它是那样的激动人心,跟听到对方的声音一样的可亲。 亲人彼此远隔千山万水,却可以通过一根细细的电缆来对话,这在百年之前还是古人的神话。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神力,哪怕对着亲人嘘寒问暖,重复嘱咐和唠叨也会感到温馨,不是么。 现在的孩子似乎跟上一辈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距,首先表现在自私这一点。孩子们很少会替父母着想着急,只知道自己是孩子应该受到种种的优待和呵护,并没想到父母也有做孩子的过去,也曾经是孩子。而在他们做孩子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虽然可能当年的生活水准比较低,但他们都知道体贴自己的家,深知父母抚养自己的不易。“代沟”这是被人们反复提到的,而我们这一代人的代沟应该说具有双重性,年龄的差距和时代的变迁同时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无怪乎不少孩子会觉得跟父母越来越没话说,以至于每星期打一次电话都像例行公事一样的应付,每次打电话回家除了机械的重复几句话就没别的可说了。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不能改变的天性,也是爸妈最乐意做的事,可是他们的愿望很多时候却难以被孩子完全接受。随着孩子的成长,不仅父母在衰老,而且他们生命的时光也在渐渐的缩短,跟孩子可以接触可以交流的日子将越来越少。父母就像阳光和空气,他们无时不刻在你周身的时候,你可能不会觉得他们的珍贵,当你失去他们的时候才会觉得冰冷和窒息。作为孩子要能看到这点,才算真懂得父母心。 暂时离开父母的日子是对每个游子的严峻考验,你是否怀念自己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是否感激十几年的养育之恩,都可以在这样离别的时刻更充分的表露出来。别忘了打个电话回家,这不只是嘘寒问暖的问题,而是一种感情的积累和自然流淌,也是在安慰父母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在这里我没有危言耸听把小事扩大化,因为,有的孩子一周不打电话,然后两周不打三周不打,结果是越跑越远,像个断线的风筝。不要小看打电话哪怕几句很平常的问候,你的父母也会浑身暖乎乎的。 暂时的离别,可以绽放出更美丽的亲情之花,当你懂得习惯每周做这样一件平凡的事情以后,就渐渐长大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