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牛”在山中(下)
2021-12-23抒情散文韩开春
柒如果说,承志堂体现的是徽商微妙心理,那么,月沼则是徽州女人的象征,它跟一个女人的名字紧紧相连,她叫胡重娘。胡重娘,这是个怎样的女人?从宏村回来,我的脑海中就再也抹不去这个名字。在宏村的建村史上,她该是一个被重重记上一笔的功臣,这个民间的建……
柒
如果说,承志堂体现的是徽商微妙心理,那么,月沼则是徽州女人的象征,它跟一个女人的名字紧紧相连,她叫胡重娘。
胡重娘,这是个怎样的女人?从宏村回来,我的脑海中就再也抹不去这个名字。
在宏村的建村史上,她该是一个被重重记上一笔的功臣,这个民间的建筑专家、水利专家,在丈夫汪思齐在外为官不能主持族务的情况下,亲自带领族人建起了汪氏总祠——乐叙堂。随后,又在她的倡导下,请来了父亲的好友、远近闻名的地理风水先生何可达,并亲自坐轿陪同何先生详察宏村山岗走势、水流走向,历时十年,最终完成了引西溪水进村入户、建成牛形村落的总体规划。
她的才能与坚定抑者柔弱在开挖月沼的动议上又一次得到体现,开挖前夕,她力排众议,并最终与族人达成共识,变满月形池塘的设计为半月形池塘。我无法亲耳聆听她在六百年前的慷慨陈词,或许,她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只是“花开则落,月圆则亏”,为避免“盛极而衰”而行的儒家中庸思想,但我完全可以想见这个徽州女强人的内心,长期和丈夫分居两地、终年独守空房,再强的女人也还是内心柔弱,外表的刚强不能掩饰她柔弱的内心。月有阴晴圆缺,人有聚散离合,或许祈盼丈夫早早归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团圆才是她内心深处最隐秘角落中不对人宣的本意。这,不也正代表了宏村那些冷雨寒窗前、寂寞弄灯花的半边天们的共同心愿吗?
果然,这个半月形的池塘建成后,月沼边就成了族中那些留守妇女们最好的聚居场所,她们在这里浣纱洗帕,聊些家长里短,也会打打闹闹,一低头瞧见水中倒映的如花美影,忍不住就要掐着指头计算一下忍心离家的冤家归家的日期,发一阵呆:我那心上的人儿啊,你何时才能回还?莫叫我,晨等到昏,冬等到夏;直等得,花也谢了,头也白了。
如今,我来的时候,这个村中最老最美的池塘已经为嘈杂的游客声音包围,不复往日的宁静。水面依然清澈,映着周边房屋的倒影,村中随处可见的写生人群,数这里最为集中。宏村,原是上得了画的,有人在游览了宏村之后大发感慨:这真是一座“中国画里的乡村”,果然,在1986邮电部出版的那套《中国民居》邮票上,月沼边的那所民居就成了安徽省的代表。月沼边上架起的摄影机,令人想起当年《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和李慕白燕子三抄水的英姿,宏村的声名在世界上的风生水起,与这些以此为背景的影片在更大范围内的播放不无关系,至少,它们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捌 宏村的粉墙黛瓦固然是它作为徽派民居博物院的典型特色,但这一共性特征很容易雷同于深藏在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大山褶皱里的任何一座古村落。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哗哗流过的泉水,两条各三百多米长的水圳穿墙越屋贯通全村,流过月沼,最后注入南湖,这种别出心裁的水系设计,使得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古老村庄早早就用上了“自来水”,不仅解决了村民的消防用水,而且可调节气温,给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美妙环境。 宏村人多年来自觉遵守着这样一条规则:“八点以前淘米,八点以后洗衣”。这一特点让它如木秀于林,从皖南众多的古村落中脱颖而出,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 水是宏村之灵,水是宏村之魂,也许,这个徽州第一大姓汪氏,离开了水就无法生存,就像这个“汪”字,缺少了水就再也不成其为“汪”了。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饱受火灾之苦的汪氏祖先举家迁至雷岗山下,购下戴氏产业,始建十三楼,应宏广发达之意取村名为弘村(后改名为宏村)。村庄坐落于雷岗山下,东西两侧有长年不息的山溪河流,可谓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但数百年间居住在这里的汪氏子孙似乎并没得到这块风水宝地的多少好处。直到明永乐年间,胡重娘邀“国师”何可达和族中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以及扩建以村中窟泉为中心的村落水系蓝图,才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他们决定“以西溪以凿圳绕村屋,其长川九曲,流经十湾,坎水横注,丙地午曜前吐宦,自西自东,水涤肺腑,共夸锦锈蹁跹”,由汪升平出资万余金建水圳,汪思齐等献出天然泉眼周围祖田修月沼,历时十年,完成“内阴水”的建设。明万历丁未年,再由宏村汪氏81世祖奎光公等17人主事,沿着水圳的旧渠道往南将村南的秧田百余亩及93处洞窟沼泉挖掘数丈深,周围四旁砌石立岸,历三年时间建成南湖,完成“外阳水”的建设。至此,宏村内阴外阳水系形成。其后,南湖在清朝、民国期间又有两次大修。从始建到完工,宏村的这条水系历时八百余年,可谓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与智慧。 流动不息的活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宏村人,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终于有一天,凭借着这条生生不息的溪流,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宏村,在全世界惊诧的目光下,扬起了她骄傲的脸庞。
玖 我在宏村的村口,看见了两棵古树,遮天蔽日,蔚为壮观。一棵红杨,一棵银杏,红杨如盖,银杏若剑,虽说都有几百年的高龄,却都枝繁叶茂,丝毫不显龙钟老态,伫立村口,就像这个村落的两个守护神,精神抖擞,又像两位慈祥的老人,见证着宏村的变迁。听导游说,这是宏村的两棵风水宝树,是村落旺盛发达吉祥的象征,每逢宏村要办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新人的花轿总要围着红杨转上三圈,取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新人们团团圆圆,百年好合之意;老人辞世的寿棺也要绕着银杏三圈才能下地,意味保佑村人大吉大利,村落兴旺发达。 我祝愿这个古老的村落永远年轻。
拾 临了要出村庄,我突然想起这个牛形村的传说来,凭良心说,转了这么一圈,我对它并没有半点牛的感觉,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牛村”?我把这个疑问摆到导游小崔面前,这个精干的小伙子哈哈一乐:要想真正看到“牛形”全貌,得高空俯视。原来,整个宏村以耸峙高昂的雷岗山为牛头,以村前两棵苍翠青郁的大树为牛角,以清澈明丽的南湖、月沼为牛胃牛肚,以九曲十八弯、穿堂而过的水圳为牛肠,以连绵起伏的房舍为牛身,以河上四座小木桥为牛腿,像一头大水牛卧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们之所以对“牛村”的传闻心存疑问,是因为刚才一直都在它的肚子里转来转去。原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捌 宏村的粉墙黛瓦固然是它作为徽派民居博物院的典型特色,但这一共性特征很容易雷同于深藏在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大山褶皱里的任何一座古村落。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哗哗流过的泉水,两条各三百多米长的水圳穿墙越屋贯通全村,流过月沼,最后注入南湖,这种别出心裁的水系设计,使得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古老村庄早早就用上了“自来水”,不仅解决了村民的消防用水,而且可调节气温,给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美妙环境。 宏村人多年来自觉遵守着这样一条规则:“八点以前淘米,八点以后洗衣”。这一特点让它如木秀于林,从皖南众多的古村落中脱颖而出,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 水是宏村之灵,水是宏村之魂,也许,这个徽州第一大姓汪氏,离开了水就无法生存,就像这个“汪”字,缺少了水就再也不成其为“汪”了。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饱受火灾之苦的汪氏祖先举家迁至雷岗山下,购下戴氏产业,始建十三楼,应宏广发达之意取村名为弘村(后改名为宏村)。村庄坐落于雷岗山下,东西两侧有长年不息的山溪河流,可谓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但数百年间居住在这里的汪氏子孙似乎并没得到这块风水宝地的多少好处。直到明永乐年间,胡重娘邀“国师”何可达和族中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以及扩建以村中窟泉为中心的村落水系蓝图,才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他们决定“以西溪以凿圳绕村屋,其长川九曲,流经十湾,坎水横注,丙地午曜前吐宦,自西自东,水涤肺腑,共夸锦锈蹁跹”,由汪升平出资万余金建水圳,汪思齐等献出天然泉眼周围祖田修月沼,历时十年,完成“内阴水”的建设。明万历丁未年,再由宏村汪氏81世祖奎光公等17人主事,沿着水圳的旧渠道往南将村南的秧田百余亩及93处洞窟沼泉挖掘数丈深,周围四旁砌石立岸,历三年时间建成南湖,完成“外阳水”的建设。至此,宏村内阴外阳水系形成。其后,南湖在清朝、民国期间又有两次大修。从始建到完工,宏村的这条水系历时八百余年,可谓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与智慧。 流动不息的活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宏村人,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终于有一天,凭借着这条生生不息的溪流,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宏村,在全世界惊诧的目光下,扬起了她骄傲的脸庞。
玖 我在宏村的村口,看见了两棵古树,遮天蔽日,蔚为壮观。一棵红杨,一棵银杏,红杨如盖,银杏若剑,虽说都有几百年的高龄,却都枝繁叶茂,丝毫不显龙钟老态,伫立村口,就像这个村落的两个守护神,精神抖擞,又像两位慈祥的老人,见证着宏村的变迁。听导游说,这是宏村的两棵风水宝树,是村落旺盛发达吉祥的象征,每逢宏村要办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新人的花轿总要围着红杨转上三圈,取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新人们团团圆圆,百年好合之意;老人辞世的寿棺也要绕着银杏三圈才能下地,意味保佑村人大吉大利,村落兴旺发达。 我祝愿这个古老的村落永远年轻。
拾 临了要出村庄,我突然想起这个牛形村的传说来,凭良心说,转了这么一圈,我对它并没有半点牛的感觉,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牛村”?我把这个疑问摆到导游小崔面前,这个精干的小伙子哈哈一乐:要想真正看到“牛形”全貌,得高空俯视。原来,整个宏村以耸峙高昂的雷岗山为牛头,以村前两棵苍翠青郁的大树为牛角,以清澈明丽的南湖、月沼为牛胃牛肚,以九曲十八弯、穿堂而过的水圳为牛肠,以连绵起伏的房舍为牛身,以河上四座小木桥为牛腿,像一头大水牛卧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们之所以对“牛村”的传闻心存疑问,是因为刚才一直都在它的肚子里转来转去。原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