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父爱如海
2021-12-23叙事散文梦里春秋
如果不是审阅父亲的悼文,我不会知道父亲曾有过那样辉煌的经历,那样的英雄豪放。一直想写父亲,提了几次笔,总是于痛中搁下,那些断续的片章,每每回想起来,都会刺疼紧闭的心房。那是对父爱如海今生却不可能再拥有的绝望,那是对愧欠父亲养育之恩不能回报的……
如果不是审阅父亲的悼文,我不会知道父亲曾有过那样辉煌的经历,那样的英雄豪放。 一直想写父亲,提了几次笔,总是于痛中搁下,那些断续的片章,每每回想起来,都会刺疼紧闭的心房。那是对父爱如海今生却不可能再拥有的绝望,那是对愧欠父亲养育之恩不能回报的追悔……。 父亲与我,一直似一潭湖水,柔和,宁静,清澈,安祥。 记忆中的父亲,总是伴着黎明悄然而起的身影,还有,那一阵阵清晰可闻的咳声。 父亲常年身体不好,印象中,没有哪一年冬季不住院的。严重的疾病,使他举步维艰,一阵阵揪心的苦咳,常常使身边的人也产生感同身受的痛苦。那时总是飞快地跑到床前,用手轻揉他的胸口,虽然往往与事无补,但父亲总是抱以欣慰的微笑。病情最重的时候,冬天他只能呆在屋里,卧床修养,一丝凉气、一丝劳累,都会使他咳个不停。有许多年,父亲就一直病休在家,按医生吩咐静养。 母亲,一人拖着四个孩子,既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又要照顾全家一日三餐等诸多家务,辛苦可想而知。但母亲刚强的性格,在人前我们从没见过她喊一声累,她总是风风火火,麻麻利利的做那些永远做不了完的家务,在我们调皮或顽劣时,总是几声怒吓或作势欲打的恐吓,而我们几个总是飞一样逃进父亲的房间,往往就可以躲过那一场灾难。因而父亲的房间,成了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包括那屋中常年弥漫的药香,都让我们迷恋。不知道母亲背后可否流过泪,但现在想来,一定是流过的,只是那时我们还不懂得用心去感受。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调皮招来母亲的吓责和父亲的保护。父亲的怀抱,是一座温暖的城堡。 父亲心疼母亲,总是竭力想帮母亲一些。早上5点,他总是借口休息一夜了,起来活动活动,给我们做早饭。当时还不像现在用煤气这样方便,用的都是煤球,做一顿饭,要先上火,等火上来,做好饭起码要近两个小时。那时对黎明的印象,就是清晨厨房传来的悉琐声,伴着父亲断续的咳声。 后来,再大些时,好像父亲的病被治愈了,最难挨的几年,在父亲的坚持和母亲的忍耐中度过了。父亲的身体慢慢地好起来了,也重新上班了。家里的生活在父母亲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很大的好转。但父亲早起为我们做早饭的习惯,一直坚持着,继而兼顾了一日的三餐。想来,是心疼母亲那几年的艰辛吧。他用自己的细腻补偿母亲受的苦楚。之后那一段的日子,幸福,温新,我们回家,照例是先见到父亲,照例习惯送他一个灿烂的微笑,照例喜欢他在额头温柔地一抚。父亲,那时是慈爱的象征。 父亲的慈爱,不仅表现在我们懵懂的成长时期,即便在我们成年之后,他的爱也未曾停熄,一如冬季恒温的火炉,永远闪动着温暖的火苗。为了我们,在老房拆迁中,他舍弃了城中的繁华地带,在当时略嫌偏僻的开发区选择了一幢二层楼房,在90年代初,十几万的房价对于我们工薪阶层还算是天价,我们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用巨款购买一套过于宽大的房子用于居住,按当时的小经济头脑,他完全可以将这笔钱买一幢营业房,可以增加一笔租金收入。但当时问父亲,他只是笑笑,不语,而我们也未曾过于深思,坦然地住进了在当时可说是较为宽敞的住房。10间房,姐弟四个不仅拥有自己独立的王国,还有书房、客房,可以接待亲戚、朋友,只顾陶醉、沉浸在父亲为我们营造的幸福的环境之中。这幸福的感觉一直延续至今,即便是我们姐弟几个结婚离家,各购屋而居,但大屋中我们各自房间的摆设,都还似未曾离去的样子。周末,节假日,我们常常会携家带口,像倦鸟归林似的返回老屋,住进自己的房间,一如当年青春年少,姐弟几个依然嘻闹亲密,连带各自的“外人”们也融洽相处,似友爱的典范。 父亲去世后,面对偌大空旷的老屋,曾婉请母亲与我们姐弟几个住在一起,母亲不肯,垂泪说,父亲当年宁可放弃租金收入,也要购置这一套大屋,就是想我们姐弟几个任何时候都有家可回,在外拼搏累了,回家;在外受委屈了,回家;有困难了,回家;这个家,是父母永远的爱,是父母永远的守候和给孩子们永远的动力。闻听此言,泪潸然而下,时至今日,我们姐弟几个相亲相爱,丝豪没有因各自成家而疏远,而有隔阂,我们的感情依然像各自体内流淌的血液一样密不可分,这不能不说是父亲在用他深深的爱为我们梳理着这份亲情。不因成长而淡漠,不因金钱而疏远,父亲的爱,博大而深远。 现在,再回想起父亲,脑中更多浮出的,是成长过程中的顽劣和父亲的包容。生活中的磨擦总是在父亲心平气和的开导下消解。孩童时期的顽劣,青春时期的叛逆,成长时期的迷茫,在父亲精心的呵护下一路快乐地走过。顽皮时,父亲是一潭湖水,用宽容包容成长的瑕疵;青春时,父亲似一位智者,用理解与儿女对话;求学时,父亲是一盏明灯,照亮迷茫的心路……。一生中,没见过父亲对我们姐弟几个动过武,这在当时“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是较少见的。用心灵对话,一直是父亲教育我们姐弟几个的风格。在父亲的年代,这种教育观念算是先进的了。我们其实得益于父亲较好的家境和他后天的素养培养。 父亲在当时,大抵算是一个文化人了,因为家境殷实,打小读了私塾,他自己又爱读书,常常珍藏一些书籍,爱好偏向于中华史实,按父亲的话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因而《春秋战国》、《孙滨演义》、《上下五千年》、《周游列国》等一系的古史就成为家中藏书的瑰宝,也成为我们最早接触的课外读物。常常是一放学,做完功课,就蹭到父亲的床头,搬个凳子,趴床边和父亲一起看这些书籍,庞涓、孙膑之争、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田忌赛马等战国小故事,为我们那时贫乏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有父亲做知识的后盾,一有机会,就向小朋友们大抖包袱,讲者眉飞色舞,听者津津有味。几本书,就将童年演绎的丰盈生动。父亲,在当时孩子们的眼中,是儒雅博学的象征。 父亲写的一手好字,那些字体清秀苍劲,像雨后的青竹,挺拔而苍翠。这在当时大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那一手好字更似一片悦目的风景,令人瞩目、留恋。上学期间,一直得意于父亲在作业本上的题名,明明已经学会了写字,但往往赖着不写,等父亲将所有的作业本、书籍都写上自己的名字后,再兴高采烈地向小伙伴们展示,这习惯,一直延续到彻底走出校门,前期是父亲的字是在小朋友面前炫耀骄傲的资本,后期演化为一种潜意识的不想长大的撒娇的小儿女情结,陶醉于父亲明了但无言的宠爱之中。 二十多年的哺育,父亲在我心中,一直是温和、细腻、慈祥的形象,也因了他的病体,甚至还多了份纤弱的感觉。但从来没想到父亲竟然还有英雄的一面,直到我读了他的悼文,才发现父亲不为人知的英雄的一面。 父亲去世时,单位起草了悼文,送来给家属审阅,事隔多年,我依然铭刻在心,从此知道父亲十六岁参军入伍,经历了解放战争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军人的英雄形象,辉煌的过去,与我眼中的父亲是完全对不上号的。这些往事,也从未听父亲提起过。印象中的父亲,是从病榻中走来的,即便康复后,也总是弱不禁风的样子,更似古时候胸有万千笔墨,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怎么会想到父亲竟是置偌大的家业于不顾,在弱冠之年,即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九死一生自战场归来后,又因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家庭背景被下放,被管制,被剥夺职务和权利。父亲的一身病,是那个年代的馈赠!但这些辉煌的往事,父亲深深地埋在心中,即便连自己的儿女,也从未告知,我们接触到的,多是他平和、宁静的家常一面。现在看来,父亲身上,更多的是对往事变故的淡泊、从容、豁达,那需要怎样的心胸,才能视财富如草芥,视地位如粪土,视名誉如蜉蝣,视一切的繁华绚烂为过眼烟云?那需要怎样的镇定从容,才能摒弃过去,在另一个天地,又重新开辟、振起自己的雄风?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慈爱的父亲只让我们看到了他家常的一面,而他英雄的形象则像一坛尘封的佳酿,让子女在时光中慢慢品味,渐渐领悟他淡然下的伟大,平凡中的英武…… (谨以此文,缅怀去世八年的父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