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原创]
2021-12-23叙事散文陈思侠
佛意气息浓浓的敦煌,究竟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留住了多少颗流连的心灵?在莫高窟这个世界级的艺术殿堂里,究竟是什么在驱使着、召唤着每一个虔诚的朝拜者?难道仅仅是惯常所说的净洗灵魂,丰富人生?或许没有这么简单吧?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每回由莫高窟的……
佛意气息浓浓的敦煌,究竟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留住了多少颗流连的心灵?在莫高窟这个世界级的艺术殿堂里,究竟是什么在驱使着、召唤着每一个虔诚的朝拜者?难道仅仅是惯常所说的净洗灵魂,丰富人生?或许没有这么简单吧?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每回由莫高窟的洞窟里走出来,脑海中除了反弹琵琶的造像,总悬悬地隐现着水月观音、散财观音、多臂多面观音等各种姿态的观音形象。那些独具魅力的造型,那些异彩纷呈的手势,实在是令人过目不忘。
有一回,北京来的一个女孩子出了洞窟,就在九层塔前,在朗朗的阳光下,兴奋地一遍一遍学做着观音的手势。她问我像不像?我看着她如醉如痴的模样说:学的很生动啊,你简直演活了!她听了好高兴,说自己是学舞蹈的,这回开了眼界呢。我问她知道不知道高金荣老师,她纳纳了半响问:“是刚才的那个导游吗?”我说:“学习敦煌舞,你该看看高老师编写的教材,她是一名敦煌舞蹈专家啊,是她创建了“敦煌舞流派”和“千手观音”舞蹈剧。不过,我听说她就在北京。”
我虽然不是学舞蹈的,但是知道高金荣老师却很早了。大约是在80年代吧?在《阳关》杂志还是在哪家刊物上,见到过高老师写的有关敦煌舞蹈的文章。那时候正是国内掀起敦煌学热的时候,各地的学者风起云涌,从宗教、艺术、文学、绘画、舞蹈,甚至医学上层层剥茧,意在打破理论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偏见。我仔仔细细地阅读着所能够看到的这类文章。一篇能够将敦煌壁画演绎成活生生舞蹈的文章,我一定不肯放过。倘若我的剪贴本没有丢失,说不准可以找到原文呢。今天活跃在甘肃演艺界的不少人,就是高老师的学生。
看到高老师根据敦煌壁画创作的舞蹈,是在90年代了。在音乐沉凝的氛围与煌煌灯光的映衬下,舞台上服饰华丽、造型灵动的千手观音,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敦煌壁画上的艺术形象。如孔雀开屏的扇面,幻化出了佛界“千手护遍众生,千眼遍观世界”的禅意;如手臂轮回,显示了佛光普照的意境;如兰花开放的手势,显示了女子的娴静和优雅姿态。整个舞蹈贯穿了观音端庄、恬静、优雅的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圣洁。这充满了神秘气息的舞剧,就是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舞蹈《千手观音》。
2006年第1期的《甘肃文艺》上,发表了我的一篇诗歌评论。巧的是,这一期上,有高金荣老师的一篇文章《我是怎样创作舞蹈<千手观音>的》。她的文章不长,但却解开了我多年对《千手观音》的不少疑问。比如我一直难于理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观音生有千手千眼?高老师说:“观音听法以后,发誓要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于是身生千手千眼,用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庇护和普度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解苦救难。”她对这一佛教密宗造像的定义是:以慈善、祥和、优美为基调,用爱心赐予人间幸福、吉祥,给人以无限美好的享受。
敦煌艺术的魅力,历千载而不衰,尤其是壁画上的舞蹈,优美、典雅,显示了肢体语言的持久的活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轰动一时的舞台剧《丝路花雨》,到后来的敦煌乐舞,再到现在的千手观音,同样的一幅壁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被演绎的千姿百态,生气勃勃。
为弘扬和发展敦煌艺术,高金荣老师从1979年开始就多次深入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潜心研究,不仅据此出版了《敦煌舞训练》教材,还形成了名扬陇原文艺界的“敦煌舞流派”。1991年,她创作出了教学剧目《敦煌手姿》,这应当是《千手观音》的雏形。1997年甘肃敦煌女子舞团成立后,她作为艺术总监又对这一舞蹈进行复排,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和突出了“千手观音”的造型。1998年在北京演出时,根据舞蹈史学家王克芬的建议正式改名为《千手观音》。
在敦煌当地,根据敦煌壁画演绎出的舞蹈还有很多。其中敦煌宾馆飞天歌舞团13年来,就排练出了好几种舞剧,并常年坚持演出,赢得了中外宾客的好评。其中有一个叫《敦煌宴舞》,其舞蹈结构、艺术造型和舞台风格,已自成一统,很好的阐释了盛唐文化的艺术精髓。由于地域的局限和发展环境的约束,我不知道这个舞剧能否走出敦煌,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它,感受它。这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剧目,远比远在北京的那个打着敦煌艺术旗号的模特队伍,要真实的多、现实的多。
敦煌是中西方思想文化汇流的一个交叉口,这个平台承载了几千年华夏艺术的根基。《千手观音》的产生,不过是采撷了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奇葩。今天我们面对砂岩下的洞窟,面对一幅幅壁画,又有多少有心人在发现新的艺术秘密呢?这又会带来多少新的艺术灵感呢?莫高窟是不仅是有色彩和造型的,它还有着思想和声音,有着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机遇。
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何地,当那些柔软的、灵动的手臂缓缓抡起,当那些纤纤素手合掌而立,在辉煌的灯火中,总会有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里,流动着欣慰的、动人的滫滫清泪。
每回由莫高窟的洞窟里走出来,脑海中除了反弹琵琶的造像,总悬悬地隐现着水月观音、散财观音、多臂多面观音等各种姿态的观音形象。那些独具魅力的造型,那些异彩纷呈的手势,实在是令人过目不忘。
有一回,北京来的一个女孩子出了洞窟,就在九层塔前,在朗朗的阳光下,兴奋地一遍一遍学做着观音的手势。她问我像不像?我看着她如醉如痴的模样说:学的很生动啊,你简直演活了!她听了好高兴,说自己是学舞蹈的,这回开了眼界呢。我问她知道不知道高金荣老师,她纳纳了半响问:“是刚才的那个导游吗?”我说:“学习敦煌舞,你该看看高老师编写的教材,她是一名敦煌舞蹈专家啊,是她创建了“敦煌舞流派”和“千手观音”舞蹈剧。不过,我听说她就在北京。”
我虽然不是学舞蹈的,但是知道高金荣老师却很早了。大约是在80年代吧?在《阳关》杂志还是在哪家刊物上,见到过高老师写的有关敦煌舞蹈的文章。那时候正是国内掀起敦煌学热的时候,各地的学者风起云涌,从宗教、艺术、文学、绘画、舞蹈,甚至医学上层层剥茧,意在打破理论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偏见。我仔仔细细地阅读着所能够看到的这类文章。一篇能够将敦煌壁画演绎成活生生舞蹈的文章,我一定不肯放过。倘若我的剪贴本没有丢失,说不准可以找到原文呢。今天活跃在甘肃演艺界的不少人,就是高老师的学生。
看到高老师根据敦煌壁画创作的舞蹈,是在90年代了。在音乐沉凝的氛围与煌煌灯光的映衬下,舞台上服饰华丽、造型灵动的千手观音,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敦煌壁画上的艺术形象。如孔雀开屏的扇面,幻化出了佛界“千手护遍众生,千眼遍观世界”的禅意;如手臂轮回,显示了佛光普照的意境;如兰花开放的手势,显示了女子的娴静和优雅姿态。整个舞蹈贯穿了观音端庄、恬静、优雅的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圣洁。这充满了神秘气息的舞剧,就是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舞蹈《千手观音》。
2006年第1期的《甘肃文艺》上,发表了我的一篇诗歌评论。巧的是,这一期上,有高金荣老师的一篇文章《我是怎样创作舞蹈<千手观音>的》。她的文章不长,但却解开了我多年对《千手观音》的不少疑问。比如我一直难于理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观音生有千手千眼?高老师说:“观音听法以后,发誓要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于是身生千手千眼,用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庇护和普度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解苦救难。”她对这一佛教密宗造像的定义是:以慈善、祥和、优美为基调,用爱心赐予人间幸福、吉祥,给人以无限美好的享受。
敦煌艺术的魅力,历千载而不衰,尤其是壁画上的舞蹈,优美、典雅,显示了肢体语言的持久的活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轰动一时的舞台剧《丝路花雨》,到后来的敦煌乐舞,再到现在的千手观音,同样的一幅壁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被演绎的千姿百态,生气勃勃。
为弘扬和发展敦煌艺术,高金荣老师从1979年开始就多次深入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潜心研究,不仅据此出版了《敦煌舞训练》教材,还形成了名扬陇原文艺界的“敦煌舞流派”。1991年,她创作出了教学剧目《敦煌手姿》,这应当是《千手观音》的雏形。1997年甘肃敦煌女子舞团成立后,她作为艺术总监又对这一舞蹈进行复排,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和突出了“千手观音”的造型。1998年在北京演出时,根据舞蹈史学家王克芬的建议正式改名为《千手观音》。
在敦煌当地,根据敦煌壁画演绎出的舞蹈还有很多。其中敦煌宾馆飞天歌舞团13年来,就排练出了好几种舞剧,并常年坚持演出,赢得了中外宾客的好评。其中有一个叫《敦煌宴舞》,其舞蹈结构、艺术造型和舞台风格,已自成一统,很好的阐释了盛唐文化的艺术精髓。由于地域的局限和发展环境的约束,我不知道这个舞剧能否走出敦煌,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它,感受它。这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剧目,远比远在北京的那个打着敦煌艺术旗号的模特队伍,要真实的多、现实的多。
敦煌是中西方思想文化汇流的一个交叉口,这个平台承载了几千年华夏艺术的根基。《千手观音》的产生,不过是采撷了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奇葩。今天我们面对砂岩下的洞窟,面对一幅幅壁画,又有多少有心人在发现新的艺术秘密呢?这又会带来多少新的艺术灵感呢?莫高窟是不仅是有色彩和造型的,它还有着思想和声音,有着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机遇。
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何地,当那些柔软的、灵动的手臂缓缓抡起,当那些纤纤素手合掌而立,在辉煌的灯火中,总会有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里,流动着欣慰的、动人的滫滫清泪。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