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秘境探踪之二:走近俐侎人
2021-12-23抒情散文李有旺
当我从有关书籍资料中借以了解俐侎人的时候,就间接地走近了俐侎人。书是无声的老师,它以文字的形式向我介绍了俐侎人的有关情况。《云南通志》、《皇朝贡职图》、《续云南通志稿》、《普洱府志》、民国的《顺宁县志初稿》以及《永德县志》均对俐侎人有所记述……
当我从有关书籍资料中借以了解俐侎人的时候,就间接地走近了俐侎人。书是无声的老师,它以文字的形式向我介绍了俐侎人的有关情况。
《云南通志》、《皇朝贡职图》、《续云南通志稿》、《普洱府志》、民国的《顺宁县志初稿》以及《永德县志》均对俐侎人有所记述,在这些书籍中,“俐侎”被记作了“腊米”、“六米”、“利米”、“列米”、“侎俐”和“小列密”等。这些书籍资料,零星披露了俐侎人的基本情况和民情风俗。相对而言,较为完整的当数《永德县志》。 而当我走进神秘的俐侎部落探秘时,就直接走近了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俐侎人。走近俐侎人,就有了一些亲身体会和感悟,就想先说说我对俐侎人总体和直观的印象。 从《云南通志·卷二十四·种人》中描述的“刀耕火种,精于射猎”以及《普洱府志·卷之四十六·种人》中“男子耕艺,妇女种麻织布”中可以窥见,其折射出两重因素。其一即俐侎人生产生活方式,在这背面不免蒙上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其二可以看出俐侎人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关于生产生活方式,毕竟有一个神秘民族的特定性;对于勤劳,这毕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本。其勤劳,不异乎其他民族,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是民族本质的存在。但无可否认,俐侎人确实是一个极其勤劳的民族,其勤劳的程度甚至高于其余民族。这一方面源于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执着性,与天争与地争,人定胜天的思想作祟;另一方面也源于这个民族生活的地理条件,其大多生活于高海拔地带,贫瘠的山区是他们主要的生存环境。为了生活,他们要盘好田,种好地,种植果木,发展禽畜。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雨无阻,勤劳不止。当我走进俐侎山寨,经常见到俐侎人像辛勤的蜜蜂,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即便是农闲季节,他们也顾不上休息,妇女忙于织布,男子或担柴,或放牧。很少见到或打牌休闲,或聚众聊天的场景。 俐侎人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当你走进俐侎山寨,遇到俐侎人,他们都会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和你打招呼,会热情地邀你到家中坐坐。当你走进俐侎人家,他们会为你沏茶倒酒,会待你如上宾,热情招待你。你会感觉他们是那样的淳朴厚道,那样的热情似火。尤其是在火把节,你无论走进哪一家人家,不管你是否用过餐,他们都会摆上饭菜和酒水,热情款待你。我在火把节这天,到某家俐侎人家和他们同渡火把节,就感受到了俐侎人对待客人的礼遇。那一天晚餐,我在俐侎人的频频举杯中醉了。让我大醉不仅是俐侎人家的包谷酒,还有俐侎人火一样的热情。 俐侎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俐侎山寨,每当夜幕降临,村头寨尾青年男女约会聚集的地方,你都会听到一阵阵对歌声。就是每家每户,你都不难看到俐侎人在忘情地吹笙弹弦,吹笛唱歌。俐侎人的乐器很多,有芦笙,有三弦,有笛子,有唢呐,有响篾,就连麦杆、谷杆、芦苇杆都能让俐侎人制出别致的乐器,吹奏出美好的旋律。实在找不到以上的乐器,当他们兴致大发的时候,随手摘下一片树叶,放到嘴边,清新优雅的歌调就吹奏而起了。他们的歌调很多,讨亲嫁娶时,还要专门邀请歌手唱调助兴。歌手唱歌按婚礼进行程序分“台”歌唱,唱完所有的歌调要三、两天时间。民间艺人曹福昌向我介绍,最起码的婚嫁调都有十四调之多。除了婚嫁调,还有青年男女在野外对唱的山歌调,还有集体歌舞时演唱的打歌调以及生产生活中随口而唱的《接粮调》、《犁田、犁地调》、《栽秧调》和《撒种调》等等;就连放牧牛羊也有《月亮歌》、《星星调》,母亲哄领孩子也有《哄睡调》、《逗儿调》等等。可以说,俐侎人的歌调无处不在。《俐侎山寨歌声多》这首歌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俐侎山来俐侎河/俐侎山寨歌声多/山上的歌/家中的歌/哎/谈情说爱要唱歌/母啊/讨亲嫁娶要唱歌/哎/逢年过节要唱歌/母啊/盖起新房要唱歌……” 俐侎人是一个传承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经祖祖辈辈口授心记,保留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在俐侎山寨,四十多岁以上的人一半以上都不通汉语。孩子出生后,大人教授的语言就是俐侎语;他们保留着自身民族特有的婚丧习俗和节日礼俗,他们还沿袭着一些极其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崇信万物有灵,每个俐侎人家都有祭奠先祖的祖神台,一年四季中的重大节日都要祭祖;他们充满着神秘的自然崇拜,要祭色林、祭山神、祭天鬼、祭天神、祭地公地母和天公田母、祭龙、祭火鬼,要安山、安水碗;他们保留着动、植物图腾崇拜的遗风,崇拜狗等动物,崇拜树藤、芦苇、杜鹃木、三叶草等植物…… 俐侎人主要居住在山区地带,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生存,很多俐侎人还很贫困,但他们的骨子里却拥有着一种不贫困的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接触俐侎人,你看不到那种怨天尤人和自暴自弃的颓丧表情,看不到那种悲观厌世和得过且过的消极行为。他们的性格虽然有委婉含蓄的一面,但从他们的神情、动作中可以看到,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他们创造生活,并不断改善着自己的生活。 走近俐侎人,就走进了一本博大精深的书籍。它吸引和促使着你,用心地去阅读这本大书。
《云南通志》、《皇朝贡职图》、《续云南通志稿》、《普洱府志》、民国的《顺宁县志初稿》以及《永德县志》均对俐侎人有所记述,在这些书籍中,“俐侎”被记作了“腊米”、“六米”、“利米”、“列米”、“侎俐”和“小列密”等。这些书籍资料,零星披露了俐侎人的基本情况和民情风俗。相对而言,较为完整的当数《永德县志》。 而当我走进神秘的俐侎部落探秘时,就直接走近了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俐侎人。走近俐侎人,就有了一些亲身体会和感悟,就想先说说我对俐侎人总体和直观的印象。 从《云南通志·卷二十四·种人》中描述的“刀耕火种,精于射猎”以及《普洱府志·卷之四十六·种人》中“男子耕艺,妇女种麻织布”中可以窥见,其折射出两重因素。其一即俐侎人生产生活方式,在这背面不免蒙上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其二可以看出俐侎人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关于生产生活方式,毕竟有一个神秘民族的特定性;对于勤劳,这毕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本。其勤劳,不异乎其他民族,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是民族本质的存在。但无可否认,俐侎人确实是一个极其勤劳的民族,其勤劳的程度甚至高于其余民族。这一方面源于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执着性,与天争与地争,人定胜天的思想作祟;另一方面也源于这个民族生活的地理条件,其大多生活于高海拔地带,贫瘠的山区是他们主要的生存环境。为了生活,他们要盘好田,种好地,种植果木,发展禽畜。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雨无阻,勤劳不止。当我走进俐侎山寨,经常见到俐侎人像辛勤的蜜蜂,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即便是农闲季节,他们也顾不上休息,妇女忙于织布,男子或担柴,或放牧。很少见到或打牌休闲,或聚众聊天的场景。 俐侎人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当你走进俐侎山寨,遇到俐侎人,他们都会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和你打招呼,会热情地邀你到家中坐坐。当你走进俐侎人家,他们会为你沏茶倒酒,会待你如上宾,热情招待你。你会感觉他们是那样的淳朴厚道,那样的热情似火。尤其是在火把节,你无论走进哪一家人家,不管你是否用过餐,他们都会摆上饭菜和酒水,热情款待你。我在火把节这天,到某家俐侎人家和他们同渡火把节,就感受到了俐侎人对待客人的礼遇。那一天晚餐,我在俐侎人的频频举杯中醉了。让我大醉不仅是俐侎人家的包谷酒,还有俐侎人火一样的热情。 俐侎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俐侎山寨,每当夜幕降临,村头寨尾青年男女约会聚集的地方,你都会听到一阵阵对歌声。就是每家每户,你都不难看到俐侎人在忘情地吹笙弹弦,吹笛唱歌。俐侎人的乐器很多,有芦笙,有三弦,有笛子,有唢呐,有响篾,就连麦杆、谷杆、芦苇杆都能让俐侎人制出别致的乐器,吹奏出美好的旋律。实在找不到以上的乐器,当他们兴致大发的时候,随手摘下一片树叶,放到嘴边,清新优雅的歌调就吹奏而起了。他们的歌调很多,讨亲嫁娶时,还要专门邀请歌手唱调助兴。歌手唱歌按婚礼进行程序分“台”歌唱,唱完所有的歌调要三、两天时间。民间艺人曹福昌向我介绍,最起码的婚嫁调都有十四调之多。除了婚嫁调,还有青年男女在野外对唱的山歌调,还有集体歌舞时演唱的打歌调以及生产生活中随口而唱的《接粮调》、《犁田、犁地调》、《栽秧调》和《撒种调》等等;就连放牧牛羊也有《月亮歌》、《星星调》,母亲哄领孩子也有《哄睡调》、《逗儿调》等等。可以说,俐侎人的歌调无处不在。《俐侎山寨歌声多》这首歌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俐侎山来俐侎河/俐侎山寨歌声多/山上的歌/家中的歌/哎/谈情说爱要唱歌/母啊/讨亲嫁娶要唱歌/哎/逢年过节要唱歌/母啊/盖起新房要唱歌……” 俐侎人是一个传承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经祖祖辈辈口授心记,保留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在俐侎山寨,四十多岁以上的人一半以上都不通汉语。孩子出生后,大人教授的语言就是俐侎语;他们保留着自身民族特有的婚丧习俗和节日礼俗,他们还沿袭着一些极其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崇信万物有灵,每个俐侎人家都有祭奠先祖的祖神台,一年四季中的重大节日都要祭祖;他们充满着神秘的自然崇拜,要祭色林、祭山神、祭天鬼、祭天神、祭地公地母和天公田母、祭龙、祭火鬼,要安山、安水碗;他们保留着动、植物图腾崇拜的遗风,崇拜狗等动物,崇拜树藤、芦苇、杜鹃木、三叶草等植物…… 俐侎人主要居住在山区地带,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生存,很多俐侎人还很贫困,但他们的骨子里却拥有着一种不贫困的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接触俐侎人,你看不到那种怨天尤人和自暴自弃的颓丧表情,看不到那种悲观厌世和得过且过的消极行为。他们的性格虽然有委婉含蓄的一面,但从他们的神情、动作中可以看到,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他们创造生活,并不断改善着自己的生活。 走近俐侎人,就走进了一本博大精深的书籍。它吸引和促使着你,用心地去阅读这本大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