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缘定的村庄
2021-12-23抒情散文浇洁
缘定的村庄浇洁没想到,我的历史是从一个村庄走向另一个村庄的历史,相隔不过二三十里,跨出门槛就到了。我穿着高跟鞋几次崴脚,小心踏进这个村庄时,村人好奇地望着我,我尽可能地抬头挺胸、脸露微笑。在一串喜庆的爆竹声中,主人立马从屋旁古井勺了一碗水,……
缘定的村庄
•浇洁 没想到,我的历史是从一个村庄走向另一个村庄的历史,相隔不过二三十里,跨出门槛就到了。 我穿着高跟鞋几次崴脚,小心踏进这个村庄时,村人好奇地望着我,我尽可能地抬头挺胸、脸露微笑。在一串喜庆的爆竹声中,主人立马从屋旁古井勺了一碗水,双手端在我面前,虔诚、执意要我喝几口,说:服水土。水,清凉、津甜,直通肺腑,告诉我:今后的日子将和这里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在这第一次被一个陌生的女孩称为妈妈。我不知称呼在人生中所居的地位,却明白语言是通向心灵的捷径。女孩冰雪聪明,乖巧伶俐。人是万物灵气所凝。我不知村庄怎样钟灵毓秀才孕育了这么一个可人儿?当时心中燃起的感觉便是讶异和欢喜。 我牵着女孩的手,随同爱人走遍了铁溪村——他从小生活的村庄,他血脉里的根。铁溪村,这个我一听就觉亲切的村名,只因它和我父亲的打铁职业有关。坚硬的铁在炉火中变红变软,经过锤打成各种形状,是我打小每日所见。其实这个村,和铁没多大关系,它盛产毛竹,坐卧在山林竹丛中,仿佛竹编摇篮里安睡的婴儿——恬静,伴随着均匀、细密的呼吸。村里有七八十户人家,四百来口人。村前有条小溪,村头有座祠堂,村头和村中各有一座牌门(村人办红白喜事只能过一道牌门),两牌门间有口池塘,池塘中镶有一古井。地势北高南低,房屋依山而建,像砌在台阶上的玲珑玩具,密集如撒籽长出的萝卜苗,典型的山陵居所。 铁溪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只有三百多年历史,朴实得像个秀丽的村姑,任何人都能轻松走近她,在她身边安顿下来。祖先一饭篮一罩箩同吃一锅饭,全村同宗同族,没出过什么大人物。清朝永乐年间出过一秀才,村人骄傲地称为州市秀品官。现有一人在外担任县域父母官。或许一人当官,全村受福。村前修有一条长达五里的水泥路,池塘四周用水泥抹平钢管围栏,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从后山深潭接来自来水。前不久还请来地师,说因池塘边房屋所建过多,形成白虎状,故在进村的平整耕地上花几十万元建了一座寺庙,用以把水口,保风水。这使得铁溪村在邻近村中鹤立鸡群,充满优越感。 村庄有了年代,自然形成独特的人文历史。像所有以家乡为荣的村庄那样,铁溪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窝蜂修族谱的热潮下补修了族谱。族人们同样喜欢把华夏几千年来的同姓大人物往祖上黏靠以示荣耀。早在清代就有族人邀请临川闲淡人士颂扬家乡,归结了像模像样的“铁溪十景”:池塘玉井,罗溪长虹,松山书声,尚义祖迹,孤星伴月,静夜渔灯,逍遥禅房,凌云道院,尚书高阁,白露深潭。把村庄描摹得俨然名山大川,就像村姑来了兴致,衣襟上别朵茉莉,在花枝招展的街市哼着谣曲走过——单纯、质朴,洋溢着惹人怜爱的馨香。可惜除了“池塘玉井”(池塘)“罗溪长虹”(小溪)“尚义祖迹”(祠堂)尚在,其它已无迹可寻。 铁溪村是个睦邻友爱的村庄,争抢械斗事故很少,也没有严格的村规民约,凸显出自然的生命力和人性的仁慈。村人顺乎自然地生活,以本能的喜怒哀乐。这些师法天然的品德从家训中可窥一斑:爱国爱家、尊老爱幼、谨慎婚姻、厚戚敦友、勤俭劳动、端正品行。至今看来,它们仍条条可行,有着稻米般的朴素光泽。 这样一个不温不火、俗气大雅的村庄注定在中年路上等着我,让疲乏孤寂的我安歇下来。我冷静地看着它,如同端详熟睡的爱人:他长相普通,脸上留着四十多年岁月的疤痕,即便睁开大大的眼睛,也无法灼现摄人心魄的光芒。但他有一双结实的大脚,可以抱起我稳稳地站在地上;有一双宽厚的手掌,可以把我的脸浸渍在温润的抚摸里。他在芸芸众生中寻觅到我的开怀大笑和自知卑微不敢看人的羞怯,是那样静谧地打动着我,唤醒我不易沸腾的心。我亲近村庄就是为了亲近他,我了解村庄就是为了了解他。他是村庄的一个缩影,村庄是他的丰富呈现。村里每一缕风,每一棵树,每一座山,每一个人都散发着他的气息,涌现着他的脉络。 我跟在他身后,打量着村庄,就是打量他的过去和未来。尽管它浓缩在村人记忆中、溪边古树下、老屋灰瓦上、脚下泥土里,我却能在其中找到他童年的足迹、少年的顽劣、青年的躁动、老年的安乐,找到他的欣慰、他的挣扎、他的执爱、他的妒恨,乃至他对命运的顺从。他的过去和未来隐没在村庄里,遇到我才点点苏醒过来。我在日出日落的晨光夕烟里都能看到它,触摸到它。它在爱的人面前永不隐藏、消失。它是我独有的神奇宝藏,随时为我打开秘密之门。其实,每一个爱上村人的人都是对村庄的一次精神开发。 我揣着黑夜爱人传予的气息,从“三个石子扛一只脚板”的鹅卵石路家门走出,欣赏村庄素朴无华的美,就像观望爱人不远的将来:清澈的小溪绕村而行,唱着爽朗朗的小曲;茂盛的竹林郁郁葱葱,有着水墨画的通融洒脱;“满山排挞送青来”“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境一年四季如此。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只有平和的喜悦和淡然的酸楚。清晨、黄昏,我陪同村庄醒来、归歇,在野草镶边的水泥路上漫步,观赏两边枝叶纷披的一色碧草。我牵着爱人的手,听他讲小时候的故事,脑中映现出活泼可爱的小小少年,再对看他身边蹦跳嬉笑的女儿,真乃人生至乐享受:那时沟渠里的鱼真多,母亲在灶边点着了火,去溪里网鱼都来得及下锅,虾米小泥鳅丢弃不要,乌龟王八放生不吃。喜欢用小竹竿粘蜘蛛网捕蝉用火烤了吃,捣烂枫杨树叶诱蚯蚓钓青蛙,去溪坝上捉彩色枯水扁当金鱼养…… 由于化肥农药的任意施用,铁溪村和千千万万个村寨一样,如今沟渠、小溪、禾田里的鱼虾、青蛙大面积减少,村娃们捉鱼、钓青蛙的乐趣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视、游戏、网络。人们不再附庸风雅,关注的只是眼皮底下的天气寒暖、一日三餐,仅有的文化藏在皮肉里。原先从初一到十五的家乡戏也极少上演。外出打工衣锦还乡的年轻小伙扣着MP3旁若无人地吼唱流行曲,代替了传统的二胡、竹笛。村庄变得不再年轻。一伙老年人聚在祠堂、门廊、小杂货店里谈论最多的莫过于生老病死了。 这不,前几天,村里宝仔母亲到井里提好水,小店买好面条,准备中餐煮着吃,正晌走到灶脚下,人就慢慢萎下去,跌靠在灶壁上人事不醒。恰巧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子,非时非节的,那天晌午刚好赶回。待儿媳、女儿、女婿全部从外地赶到床沿围在身边,母亲半夜睁眼问儿子:“几点了?”宝仔答:“二点了。”便跟着时辰溘然去世。死时正值农历六月,这么热的天,家中停放了二天身上都没一点气味,生前睡着一样。村人都讲她有福,活到八十七,人生最后的归宿没受一点折磨,也没磨烦儿孙。 她生前精灵,即便死也把日子挑得精当。死后晴了两天,选好了坟地,挖好了坑,第三天下葬,早上还下了几滴哭灵雨,送好了葬,天就放晴,待棺材入土,客人吃好中饭,下午突然下起了特大暴雨。如果迟一天,她就无法过罗溪,到家对面竹山上安居。她像一片竹叶完成使命,自然衰老、飘落,安安心心走完了从村庄到山头不足二里的人生旅程。我们赶去送她上路,似乎看到了村庄里另一个自己的人生轨迹。 宝仔母亲的死,又一次惊醒了村里满是土腥味的老年人。那天,我们吃好喜事饭回屋休憩。爱人年老体弱的父亲躺在睡椅上摸着寿星杖大为感慨,郑重和爱人说起了百年后的事:“砌坟的刀砖我几年前就买好放在祠堂里,黑白照我去年花了六十块钱镶好了,上路那天要穿的七个领衣服我件件置好,你不要记挂。”说到这,父亲顿了顿,神色格外凝重:“儿子,你听清记牢,我老后,你要把我安放在我嫂子金花的墓旁,那是伸手晒掌形祖坟山仅存的穴地。十年前我做八仙时留心探得。”“穿在最里面的那件白寿衣,你一定要先贴身穿暖再穿到我身上。”他颇为骄傲地讲:寿材是自己一手置办的,打好后花了四斤桐油、半包石灰调和刮抹,中间贴一层薄白纱再涂一层桐油抹匀,这样做的寿材不漏水更不上虫。他交待这些时吐字清晰,平时喘气艰难的他,挺着腰板,眼神浊亮,一直气顺安详。父亲对死的宁静淡泊,有着泥土的睿智。爱人默然听着,不置一言。我却分明感到他无奈的悲伤。有那么一刻,他心脏里父亲给予的血流速缓慢,郁郁喊疼。他的疼流经肋骨时传给了我。我低头不语。 慎重交待完后事,父亲像村里所有乐天知命的老人那样,瞬间话题变得轻松,气色缓和带着笑意。说他相信人有三魂七魄,我们只有一副臭皮囊坐在这说话,调皮的魂魄不知飘到哪玩去了。譬如有时,人会突然无端一惊,那是魂魄在外摔跌滑倒了。而人在睡觉时,只有一魂一魄守着,其它的都去外面巡逻哩!
正聊得兴起,似乎听到凳子推倒在楼板上的“空空”雷声,足有四米高的大门外,劈哩啪啦的暴雨倾泻而下,像一桶桶水从天往下倒。马不停蹄下了二个多小时,就听人嚷:涨水罗!几十年未见的大水罗!只见洪水冲进了低洼人家,路面像河床,浩浩荡荡的从门前滚过,深没膝盖。有妇人戏说:落雨不涨水,天晴水满街!小孩在门前淌水玩,老人拄着拐杖瞧稀奇。 中午议论宝仔母亲,下午谈论洪水。沉寂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村里没谁评说,这场洪水是不是和宝仔母亲的死有关?老人们也暂时淡忘了自己的归宿。村民忙着抗涝修瓦过实在日子。 我被这场洪水挽留,在村里多住了两晚。回来身上多了三个大肿包,那是山上毒蚊咬的。而爱人却无痛无痒,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多去几次,家乡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就百毒不侵了! 我知道,对于铁溪村来说,我还是一个新客,要走近它,脚下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竹梢上栖息着与我娘家村庄共有的红日,罗溪里总有一滴水能湿润我的眼眶。
•浇洁 没想到,我的历史是从一个村庄走向另一个村庄的历史,相隔不过二三十里,跨出门槛就到了。 我穿着高跟鞋几次崴脚,小心踏进这个村庄时,村人好奇地望着我,我尽可能地抬头挺胸、脸露微笑。在一串喜庆的爆竹声中,主人立马从屋旁古井勺了一碗水,双手端在我面前,虔诚、执意要我喝几口,说:服水土。水,清凉、津甜,直通肺腑,告诉我:今后的日子将和这里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在这第一次被一个陌生的女孩称为妈妈。我不知称呼在人生中所居的地位,却明白语言是通向心灵的捷径。女孩冰雪聪明,乖巧伶俐。人是万物灵气所凝。我不知村庄怎样钟灵毓秀才孕育了这么一个可人儿?当时心中燃起的感觉便是讶异和欢喜。 我牵着女孩的手,随同爱人走遍了铁溪村——他从小生活的村庄,他血脉里的根。铁溪村,这个我一听就觉亲切的村名,只因它和我父亲的打铁职业有关。坚硬的铁在炉火中变红变软,经过锤打成各种形状,是我打小每日所见。其实这个村,和铁没多大关系,它盛产毛竹,坐卧在山林竹丛中,仿佛竹编摇篮里安睡的婴儿——恬静,伴随着均匀、细密的呼吸。村里有七八十户人家,四百来口人。村前有条小溪,村头有座祠堂,村头和村中各有一座牌门(村人办红白喜事只能过一道牌门),两牌门间有口池塘,池塘中镶有一古井。地势北高南低,房屋依山而建,像砌在台阶上的玲珑玩具,密集如撒籽长出的萝卜苗,典型的山陵居所。 铁溪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只有三百多年历史,朴实得像个秀丽的村姑,任何人都能轻松走近她,在她身边安顿下来。祖先一饭篮一罩箩同吃一锅饭,全村同宗同族,没出过什么大人物。清朝永乐年间出过一秀才,村人骄傲地称为州市秀品官。现有一人在外担任县域父母官。或许一人当官,全村受福。村前修有一条长达五里的水泥路,池塘四周用水泥抹平钢管围栏,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从后山深潭接来自来水。前不久还请来地师,说因池塘边房屋所建过多,形成白虎状,故在进村的平整耕地上花几十万元建了一座寺庙,用以把水口,保风水。这使得铁溪村在邻近村中鹤立鸡群,充满优越感。 村庄有了年代,自然形成独特的人文历史。像所有以家乡为荣的村庄那样,铁溪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窝蜂修族谱的热潮下补修了族谱。族人们同样喜欢把华夏几千年来的同姓大人物往祖上黏靠以示荣耀。早在清代就有族人邀请临川闲淡人士颂扬家乡,归结了像模像样的“铁溪十景”:池塘玉井,罗溪长虹,松山书声,尚义祖迹,孤星伴月,静夜渔灯,逍遥禅房,凌云道院,尚书高阁,白露深潭。把村庄描摹得俨然名山大川,就像村姑来了兴致,衣襟上别朵茉莉,在花枝招展的街市哼着谣曲走过——单纯、质朴,洋溢着惹人怜爱的馨香。可惜除了“池塘玉井”(池塘)“罗溪长虹”(小溪)“尚义祖迹”(祠堂)尚在,其它已无迹可寻。 铁溪村是个睦邻友爱的村庄,争抢械斗事故很少,也没有严格的村规民约,凸显出自然的生命力和人性的仁慈。村人顺乎自然地生活,以本能的喜怒哀乐。这些师法天然的品德从家训中可窥一斑:爱国爱家、尊老爱幼、谨慎婚姻、厚戚敦友、勤俭劳动、端正品行。至今看来,它们仍条条可行,有着稻米般的朴素光泽。 这样一个不温不火、俗气大雅的村庄注定在中年路上等着我,让疲乏孤寂的我安歇下来。我冷静地看着它,如同端详熟睡的爱人:他长相普通,脸上留着四十多年岁月的疤痕,即便睁开大大的眼睛,也无法灼现摄人心魄的光芒。但他有一双结实的大脚,可以抱起我稳稳地站在地上;有一双宽厚的手掌,可以把我的脸浸渍在温润的抚摸里。他在芸芸众生中寻觅到我的开怀大笑和自知卑微不敢看人的羞怯,是那样静谧地打动着我,唤醒我不易沸腾的心。我亲近村庄就是为了亲近他,我了解村庄就是为了了解他。他是村庄的一个缩影,村庄是他的丰富呈现。村里每一缕风,每一棵树,每一座山,每一个人都散发着他的气息,涌现着他的脉络。 我跟在他身后,打量着村庄,就是打量他的过去和未来。尽管它浓缩在村人记忆中、溪边古树下、老屋灰瓦上、脚下泥土里,我却能在其中找到他童年的足迹、少年的顽劣、青年的躁动、老年的安乐,找到他的欣慰、他的挣扎、他的执爱、他的妒恨,乃至他对命运的顺从。他的过去和未来隐没在村庄里,遇到我才点点苏醒过来。我在日出日落的晨光夕烟里都能看到它,触摸到它。它在爱的人面前永不隐藏、消失。它是我独有的神奇宝藏,随时为我打开秘密之门。其实,每一个爱上村人的人都是对村庄的一次精神开发。 我揣着黑夜爱人传予的气息,从“三个石子扛一只脚板”的鹅卵石路家门走出,欣赏村庄素朴无华的美,就像观望爱人不远的将来:清澈的小溪绕村而行,唱着爽朗朗的小曲;茂盛的竹林郁郁葱葱,有着水墨画的通融洒脱;“满山排挞送青来”“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境一年四季如此。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只有平和的喜悦和淡然的酸楚。清晨、黄昏,我陪同村庄醒来、归歇,在野草镶边的水泥路上漫步,观赏两边枝叶纷披的一色碧草。我牵着爱人的手,听他讲小时候的故事,脑中映现出活泼可爱的小小少年,再对看他身边蹦跳嬉笑的女儿,真乃人生至乐享受:那时沟渠里的鱼真多,母亲在灶边点着了火,去溪里网鱼都来得及下锅,虾米小泥鳅丢弃不要,乌龟王八放生不吃。喜欢用小竹竿粘蜘蛛网捕蝉用火烤了吃,捣烂枫杨树叶诱蚯蚓钓青蛙,去溪坝上捉彩色枯水扁当金鱼养…… 由于化肥农药的任意施用,铁溪村和千千万万个村寨一样,如今沟渠、小溪、禾田里的鱼虾、青蛙大面积减少,村娃们捉鱼、钓青蛙的乐趣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视、游戏、网络。人们不再附庸风雅,关注的只是眼皮底下的天气寒暖、一日三餐,仅有的文化藏在皮肉里。原先从初一到十五的家乡戏也极少上演。外出打工衣锦还乡的年轻小伙扣着MP3旁若无人地吼唱流行曲,代替了传统的二胡、竹笛。村庄变得不再年轻。一伙老年人聚在祠堂、门廊、小杂货店里谈论最多的莫过于生老病死了。 这不,前几天,村里宝仔母亲到井里提好水,小店买好面条,准备中餐煮着吃,正晌走到灶脚下,人就慢慢萎下去,跌靠在灶壁上人事不醒。恰巧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子,非时非节的,那天晌午刚好赶回。待儿媳、女儿、女婿全部从外地赶到床沿围在身边,母亲半夜睁眼问儿子:“几点了?”宝仔答:“二点了。”便跟着时辰溘然去世。死时正值农历六月,这么热的天,家中停放了二天身上都没一点气味,生前睡着一样。村人都讲她有福,活到八十七,人生最后的归宿没受一点折磨,也没磨烦儿孙。 她生前精灵,即便死也把日子挑得精当。死后晴了两天,选好了坟地,挖好了坑,第三天下葬,早上还下了几滴哭灵雨,送好了葬,天就放晴,待棺材入土,客人吃好中饭,下午突然下起了特大暴雨。如果迟一天,她就无法过罗溪,到家对面竹山上安居。她像一片竹叶完成使命,自然衰老、飘落,安安心心走完了从村庄到山头不足二里的人生旅程。我们赶去送她上路,似乎看到了村庄里另一个自己的人生轨迹。 宝仔母亲的死,又一次惊醒了村里满是土腥味的老年人。那天,我们吃好喜事饭回屋休憩。爱人年老体弱的父亲躺在睡椅上摸着寿星杖大为感慨,郑重和爱人说起了百年后的事:“砌坟的刀砖我几年前就买好放在祠堂里,黑白照我去年花了六十块钱镶好了,上路那天要穿的七个领衣服我件件置好,你不要记挂。”说到这,父亲顿了顿,神色格外凝重:“儿子,你听清记牢,我老后,你要把我安放在我嫂子金花的墓旁,那是伸手晒掌形祖坟山仅存的穴地。十年前我做八仙时留心探得。”“穿在最里面的那件白寿衣,你一定要先贴身穿暖再穿到我身上。”他颇为骄傲地讲:寿材是自己一手置办的,打好后花了四斤桐油、半包石灰调和刮抹,中间贴一层薄白纱再涂一层桐油抹匀,这样做的寿材不漏水更不上虫。他交待这些时吐字清晰,平时喘气艰难的他,挺着腰板,眼神浊亮,一直气顺安详。父亲对死的宁静淡泊,有着泥土的睿智。爱人默然听着,不置一言。我却分明感到他无奈的悲伤。有那么一刻,他心脏里父亲给予的血流速缓慢,郁郁喊疼。他的疼流经肋骨时传给了我。我低头不语。 慎重交待完后事,父亲像村里所有乐天知命的老人那样,瞬间话题变得轻松,气色缓和带着笑意。说他相信人有三魂七魄,我们只有一副臭皮囊坐在这说话,调皮的魂魄不知飘到哪玩去了。譬如有时,人会突然无端一惊,那是魂魄在外摔跌滑倒了。而人在睡觉时,只有一魂一魄守着,其它的都去外面巡逻哩!
正聊得兴起,似乎听到凳子推倒在楼板上的“空空”雷声,足有四米高的大门外,劈哩啪啦的暴雨倾泻而下,像一桶桶水从天往下倒。马不停蹄下了二个多小时,就听人嚷:涨水罗!几十年未见的大水罗!只见洪水冲进了低洼人家,路面像河床,浩浩荡荡的从门前滚过,深没膝盖。有妇人戏说:落雨不涨水,天晴水满街!小孩在门前淌水玩,老人拄着拐杖瞧稀奇。 中午议论宝仔母亲,下午谈论洪水。沉寂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村里没谁评说,这场洪水是不是和宝仔母亲的死有关?老人们也暂时淡忘了自己的归宿。村民忙着抗涝修瓦过实在日子。 我被这场洪水挽留,在村里多住了两晚。回来身上多了三个大肿包,那是山上毒蚊咬的。而爱人却无痛无痒,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多去几次,家乡一草一木倍感亲切,就百毒不侵了! 我知道,对于铁溪村来说,我还是一个新客,要走近它,脚下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竹梢上栖息着与我娘家村庄共有的红日,罗溪里总有一滴水能湿润我的眼眶。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