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部声音的现场
2021-12-23叙事散文薛林荣
西部声音的现场薛林荣1、让人震憾的节奏音乐距离人的远近程度和一个民族的悟性有极大的关系,维吾尔民族对于音乐与生俱来的贴近感就让人望尘莫及。我在乌鲁木齐买了一张王洛宾先生的唱片,似乎平时耳熟能详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只有在新……
西部声音的现场
薛林荣
1、让人震憾的节奏
音乐距离人的远近程度和一个民族的悟性有极大的关系,维吾尔民族对于音乐与生俱来的贴近感就让人望尘莫及。 我在乌鲁木齐买了一张王洛宾先生的唱片,似乎平时耳熟能详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只有在新疆才能找到正宗的感觉。天山南北,随处都有让人眼睛潮湿、心灵静悟甚至忘乎所以的好音乐。 在吐鲁番的坎儿井旁,我见到一个卖乐器的维族老人,长须及胸,笑容可掬,他卖的都是些民族乐器,如大大小小的冬不拉、木鼓、三弦子、手鼓等等。我有收藏所有民族乐器的想法,所以对那些内地永远也无法见到的民族乐器有极大的兴趣。维族老人给我介绍羊皮手鼓,顺手演示了一下,我还没看清楚他的手是怎么运动的,一串很性感的鼓声就颤颤地出来了,疏密浓淡错落有致。在所有的乐声中,鼓的音质是最性感的,原因即在于那么简单的声音却有丰富的情绪,很不简单。我自恃还玩过几天鼓,并且能够从潮涌而至的大交响史诗中搜寻到一两点镇静的鼓音,却对维族老人这飘忽的如线如丝的鼓声瞠目结舌,因为我根本就拍打不出那样复杂的组合。我想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我根本就无法贴近。 一般而言,一个人对事物的吃惊是由于对这种事物见得太少,所谓孤陋寡闻者是也,但若见得多了,肯定不会惊诧,所谓见惯不怪者是也。但我见过和听过许多精美的节奏和乐音,仍免不了为乌市而惊诧。音乐总是让人的心灵出乎意料地震颤,魅力也在于此。
接下来在葡萄沟我又见到了一个小型乐队的现场表演,三种鼓,一杆唢呐。三个小孩打鼓,一个老人吹唢呐。唢呐的旋律很简单,惊心动魄的反而是三种音色不同、节奏各异的鼓,三种音色和节奏融在一起还那么和谐,丝毫不见繁乱,在密如蛛网的地方小有洞天,在疏如星宿的地方大有文章。能把鼓的节奏玩到这份上,可谓随心所欲了。那些突兀而独特的鼓点此后一直震荡着我的血管。
这似乎让人感到兴奋。 五十年代的乌鲁木齐,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表情惭愧的牧人把羊群潮水般赶过碎石子铺就的马路上。如今潮水般涌过阔大马路的则是连绵不绝的车队,连那楼房,似乎都是天山中部牧场的青草一夜间疯长而成的。 这也是一种让人震憾的节奏。
2、琴弦上的舞蹈
吐鲁番。 我在珍珠密布的葡萄架下突然听到一阵很华丽的冬不拉,细听,又没有了,跑到坎儿井旁,那华丽得近乎奢侈的冬不拉果然就从右手的一个乐器摊上发出来,是一位年轻人在调弦,他根本不曾意识到自己信手弹拔的一段SOLO(独奏)会震惊一个热爱摇滚的青年。 我听过大气而恢宏的Queen (皇后乐队)的吉它华彩,也听过R•E•M游离而胶着的贝司独奏,却从没想过会在吐鲁番被这样一位不起眼的乐器摊主通过冬不拉以“独孤九剑”般的手法震慑住,他简直是一位隐居的高人——那该是多么快的三连音速度啊!但仅仅有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它之所以迷人,就在于他用极快的指法信手弹出了一段慑人心志的残缺乐段。正因为残缺,才更显宝贵。那天我只听到了不上十句风格迥异的乐段,似乎是有人专门表演给我看的,然后满腹心事地离开了。 但紧接着这种遗憾就得到了补偿。一天晚上,在我们下塌的环球大酒店,东道主安排了一场晚会,我本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可是临近结束,突然有七八位手捧乐器的维族演员走上场来,一个个身材挺拔、气宇不凡,好似王公贵族家里出来的公爵。他们手中的乐器,有几样我都叫不上名字,但我看到领奏的白衣少年弹的是装有金属弦的冬不拉。一时间一唱百合,一呼百应,不插电的金属弦有更锋利的切入物质内核的特性,或嘈嘈杂杂,或窃窃私语;或凄清苦闷,或欣然欢呼;或驻足长嘶,或仗剑向壁;或金戈铁马入梦,或气壮山河吞虎。我觉得自己的心脏忽而紧缩成一只核桃,憋在心底沉郁异常,忽而膨胀成一颗气球,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白衣少年手中的琴就像哈姆雷特手中的剑一样耀眼无比。他身边不断铺张情节、渲染气氛的同伴用自己不事张扬的琴烘托着那支翻江倒海的剑,那么的进退有序,气宇沉稳。 这是我听到的有生以来最华丽的一场民族弦乐类演出,当气冲干云的琴瑟直似破空而飞的苍龙慢慢消失在维族人隆重的晚宴气氛中时,我觉得离开了身体的魂好久才附着回来。 我坚信,除了新疆,除了维吾尔,我不会再看到这么出色的琴弦上的舞蹈了。
3、胡笳乡音十八拍
胡笳乡音本是用口吹出的,“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在焦尾琴上演奏出来,则是一支深沉悲凉、哀楚动人的优秀古琴曲。一拍苍凉千万里远。 一拍苍凉千万里远。再一拍苍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共唱了十八拍(段),东汉的蔡文姬(蔡琰)就回来了。在她身后,大雪小雪又一年,百代不哀的悲歌慷慨不绝。她留下了自已的,骨肉只身归汉,在汉胡临界处,一头是割舍不断的母子夫妻亲情,一头是不能忽视的民族感情。从南匈奴到东汉,十二年的行程,蔡文姬弹的不是靡靡之音,唱的也不是桑间濮上之辞,她在弹唱《胡笳十八拍》:“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真不忍听!民族感情与母子感情交织在一起,这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一个饱受坎坷与风霜的伟大母亲形象,在汉与匈奴之间永远留下了,十八拍胡笳之声迂回激荡,蔡文姬她应该满足了。 还有王昭君(王嫱),她走出塞外,再也没有回来,一个宫人结束了百余年不断的战争局面,边疆歌舞升平,而在她周围,“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她立下的历史高标是汉代墓葬中一些“单于和亲”的文字瓦当,她也应该满足了。 先是王昭君,然后是蔡文姬,这两个伟大的女性,代表了民族事融合中动人的华彩乐章。 看着宋人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我想,汉那时专管作乐的铜雀台乐人在演奏《胡笳十八拍》时,蔡文姬她时而听到的是塞上芦叶的阵阵呜鸣,时而听到的是中原笙鼓的歌舞升平,她是两栖的,哪一面都有撇舍不下的根糸与血肉。所以胡笳之音是乡音,既有胡音,又有关中之音。 我想,敦沫若在历史剧《蔡文姬》中替曹操翻了案,因为曹操赎回了蔡文姬,同时也赎回了他视之为继《离骚》之后又一用生命歌唱的绝响《胡笳十八拍》,他靠的不只是金钱,还有自己文治武功的强大背景。所以《胡笳十八拍》之后,他听到的是强国之音,也是蔡文姬吟哦出声的:“妙龄出塞呵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呵毡幕风砂/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呵重睹芳华/抛儿别女呵声咽胡笳/所幸今日呵遐迩一家/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它是《胡笳十八拍》之后的《重睹芳华》。 我还想,西南农村有一种叫“吹木叶”的吹奏乐器,吹将起来,该有卷芦叶而吹之的胡笳之声吧。 一场雪在我的心之野飘卷得如此洁白。 一管芦叶在我的心之野飘卷得如此苍凉。
音乐距离人的远近程度和一个民族的悟性有极大的关系,维吾尔民族对于音乐与生俱来的贴近感就让人望尘莫及。 我在乌鲁木齐买了一张王洛宾先生的唱片,似乎平时耳熟能详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只有在新疆才能找到正宗的感觉。天山南北,随处都有让人眼睛潮湿、心灵静悟甚至忘乎所以的好音乐。 在吐鲁番的坎儿井旁,我见到一个卖乐器的维族老人,长须及胸,笑容可掬,他卖的都是些民族乐器,如大大小小的冬不拉、木鼓、三弦子、手鼓等等。我有收藏所有民族乐器的想法,所以对那些内地永远也无法见到的民族乐器有极大的兴趣。维族老人给我介绍羊皮手鼓,顺手演示了一下,我还没看清楚他的手是怎么运动的,一串很性感的鼓声就颤颤地出来了,疏密浓淡错落有致。在所有的乐声中,鼓的音质是最性感的,原因即在于那么简单的声音却有丰富的情绪,很不简单。我自恃还玩过几天鼓,并且能够从潮涌而至的大交响史诗中搜寻到一两点镇静的鼓音,却对维族老人这飘忽的如线如丝的鼓声瞠目结舌,因为我根本就拍打不出那样复杂的组合。我想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我根本就无法贴近。 一般而言,一个人对事物的吃惊是由于对这种事物见得太少,所谓孤陋寡闻者是也,但若见得多了,肯定不会惊诧,所谓见惯不怪者是也。但我见过和听过许多精美的节奏和乐音,仍免不了为乌市而惊诧。音乐总是让人的心灵出乎意料地震颤,魅力也在于此。
接下来在葡萄沟我又见到了一个小型乐队的现场表演,三种鼓,一杆唢呐。三个小孩打鼓,一个老人吹唢呐。唢呐的旋律很简单,惊心动魄的反而是三种音色不同、节奏各异的鼓,三种音色和节奏融在一起还那么和谐,丝毫不见繁乱,在密如蛛网的地方小有洞天,在疏如星宿的地方大有文章。能把鼓的节奏玩到这份上,可谓随心所欲了。那些突兀而独特的鼓点此后一直震荡着我的血管。
这似乎让人感到兴奋。 五十年代的乌鲁木齐,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表情惭愧的牧人把羊群潮水般赶过碎石子铺就的马路上。如今潮水般涌过阔大马路的则是连绵不绝的车队,连那楼房,似乎都是天山中部牧场的青草一夜间疯长而成的。 这也是一种让人震憾的节奏。
2、琴弦上的舞蹈
吐鲁番。 我在珍珠密布的葡萄架下突然听到一阵很华丽的冬不拉,细听,又没有了,跑到坎儿井旁,那华丽得近乎奢侈的冬不拉果然就从右手的一个乐器摊上发出来,是一位年轻人在调弦,他根本不曾意识到自己信手弹拔的一段SOLO(独奏)会震惊一个热爱摇滚的青年。 我听过大气而恢宏的Queen (皇后乐队)的吉它华彩,也听过R•E•M游离而胶着的贝司独奏,却从没想过会在吐鲁番被这样一位不起眼的乐器摊主通过冬不拉以“独孤九剑”般的手法震慑住,他简直是一位隐居的高人——那该是多么快的三连音速度啊!但仅仅有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它之所以迷人,就在于他用极快的指法信手弹出了一段慑人心志的残缺乐段。正因为残缺,才更显宝贵。那天我只听到了不上十句风格迥异的乐段,似乎是有人专门表演给我看的,然后满腹心事地离开了。 但紧接着这种遗憾就得到了补偿。一天晚上,在我们下塌的环球大酒店,东道主安排了一场晚会,我本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可是临近结束,突然有七八位手捧乐器的维族演员走上场来,一个个身材挺拔、气宇不凡,好似王公贵族家里出来的公爵。他们手中的乐器,有几样我都叫不上名字,但我看到领奏的白衣少年弹的是装有金属弦的冬不拉。一时间一唱百合,一呼百应,不插电的金属弦有更锋利的切入物质内核的特性,或嘈嘈杂杂,或窃窃私语;或凄清苦闷,或欣然欢呼;或驻足长嘶,或仗剑向壁;或金戈铁马入梦,或气壮山河吞虎。我觉得自己的心脏忽而紧缩成一只核桃,憋在心底沉郁异常,忽而膨胀成一颗气球,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白衣少年手中的琴就像哈姆雷特手中的剑一样耀眼无比。他身边不断铺张情节、渲染气氛的同伴用自己不事张扬的琴烘托着那支翻江倒海的剑,那么的进退有序,气宇沉稳。 这是我听到的有生以来最华丽的一场民族弦乐类演出,当气冲干云的琴瑟直似破空而飞的苍龙慢慢消失在维族人隆重的晚宴气氛中时,我觉得离开了身体的魂好久才附着回来。 我坚信,除了新疆,除了维吾尔,我不会再看到这么出色的琴弦上的舞蹈了。
3、胡笳乡音十八拍
胡笳乡音本是用口吹出的,“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在焦尾琴上演奏出来,则是一支深沉悲凉、哀楚动人的优秀古琴曲。一拍苍凉千万里远。 一拍苍凉千万里远。再一拍苍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共唱了十八拍(段),东汉的蔡文姬(蔡琰)就回来了。在她身后,大雪小雪又一年,百代不哀的悲歌慷慨不绝。她留下了自已的,骨肉只身归汉,在汉胡临界处,一头是割舍不断的母子夫妻亲情,一头是不能忽视的民族感情。从南匈奴到东汉,十二年的行程,蔡文姬弹的不是靡靡之音,唱的也不是桑间濮上之辞,她在弹唱《胡笳十八拍》:“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真不忍听!民族感情与母子感情交织在一起,这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一个饱受坎坷与风霜的伟大母亲形象,在汉与匈奴之间永远留下了,十八拍胡笳之声迂回激荡,蔡文姬她应该满足了。 还有王昭君(王嫱),她走出塞外,再也没有回来,一个宫人结束了百余年不断的战争局面,边疆歌舞升平,而在她周围,“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她立下的历史高标是汉代墓葬中一些“单于和亲”的文字瓦当,她也应该满足了。 先是王昭君,然后是蔡文姬,这两个伟大的女性,代表了民族事融合中动人的华彩乐章。 看着宋人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我想,汉那时专管作乐的铜雀台乐人在演奏《胡笳十八拍》时,蔡文姬她时而听到的是塞上芦叶的阵阵呜鸣,时而听到的是中原笙鼓的歌舞升平,她是两栖的,哪一面都有撇舍不下的根糸与血肉。所以胡笳之音是乡音,既有胡音,又有关中之音。 我想,敦沫若在历史剧《蔡文姬》中替曹操翻了案,因为曹操赎回了蔡文姬,同时也赎回了他视之为继《离骚》之后又一用生命歌唱的绝响《胡笳十八拍》,他靠的不只是金钱,还有自己文治武功的强大背景。所以《胡笳十八拍》之后,他听到的是强国之音,也是蔡文姬吟哦出声的:“妙龄出塞呵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呵毡幕风砂/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呵重睹芳华/抛儿别女呵声咽胡笳/所幸今日呵遐迩一家/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它是《胡笳十八拍》之后的《重睹芳华》。 我还想,西南农村有一种叫“吹木叶”的吹奏乐器,吹将起来,该有卷芦叶而吹之的胡笳之声吧。 一场雪在我的心之野飘卷得如此洁白。 一管芦叶在我的心之野飘卷得如此苍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