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茶香袅袅

2020-09-17抒情散文木门长子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6-8-18 06:59 编辑

 我看那杯茶的时候,它也在看我。我是没有经历风霜的我,它是在沸水中滚过的茶。在它面前我长了一双陌生的眼睛,也同样在用陌生的情感解读它的故事。茶是好茶,源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6-8-18 06:59 编辑 <br /><br /> 
  我看那杯茶的时候,它也在看我。我是没有经历风霜的我,它是在沸水中滚过的茶。在它面前我长了一双陌生的眼睛,也同样在用陌生的情感解读它的故事。茶是好茶,源自西湖边的龙井村;水却并不是好水,只是自家过滤后普通的自来水。但我依然从这水与茶中嗅到了芬芳,带着一缕人间烟火的味道,带着一种质朴的气息,仿佛再次回到了杭州,再次坐在龙井村的茶屋里品茗一样。
  人都说,世间的茶汤唯有虎跑泉水与西湖龙井搭配出来的为最佳。那天,我没有去虎跑寺游览,更没有在虎跑泉水前滞留,不是心里不愿,而是不敢。我害怕见到那位大师,害怕在他庄严肃穆的雕像前落下泪来。尽管,这泪水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七十三年以后的事了,尽管大师不染尘埃的心也早在“悲喜交集”里终结。但是,对大师的敬畏还是让我对虎跑寺避而远之。我去了附近的灵隐寺,与我的友人一起,去拜祭了一位怪诞的佛家形象——济公。
  济公,原名李修缘,是个世俗人眼里疯疯癫癫的得道高僧。他出身豪门,凡事拿得起放得下,既修得了佛法,也对人间世事充满了爱心。他不畏惧权贵,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嬉笑人生。济公的内心是火热的,也常借助高超的医术为百姓们治病。在济公修习佛法的世界里,尘世是美好的,酒肉是可以穿肠而过的,他不需要受佛家戒律的约束,只需用他的心智修习佛学禅意。但这些虎跑寺里的弘一大师是做不到,严谨的性情束缚住了他的思想,对肉身的苛刻更让大师时时处于挣扎状态。大师修的是律宗,着重于研习及传持戒律。这是与疯癫的济公不同的,虽同样才华横溢,同样半路出家,却殊途同归,留给后人印象的也只如这杯中的茶片,不同形,不同味。
  唐代大诗人杜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站在西湖边,我看不懂那些庙宇,更谈不上懂佛法。我更难以理解僧人们出家别舍的理由。当导游在耳边说道众多寺庙的名字时,我内心是震撼的。西湖很美,美到可以让那么多好男儿迷醉在此,远离红尘、背离亲情,美到青山绿水之间总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惆怅。南朝的梁武帝、五代时期的吴越王都曾在西湖边修习佛法,就连那个满族人康熙帝也曾在这里流连忘返,为灵隐寺写下了“雲林禅寺”的匾额。而现身在这里的文人骚客呢,他们的诗词故事更是多得不胜枚举。时间的长河里,仿佛西湖边的寺庙便是一处圣地,也仿佛这圣地就是专门为出家人筑建。
  于是,我从那些禅意浓浓的寺庙前嗅到了一种味道,穿越世纪,袅袅而来,那是一种清新素雅的茶香,如十月的桂花一样绕在人的身边挥之不去。茶香中,我仿佛看到了弘一大师和济公的面容。一个安静祥和,一个怒骂嬉笑;一个周身充满了禅意,一个内心埋藏着执著。两位大师秉性不一,却追求相同,如不同种类的茶在最后终归于一杯水。他们各有造诣,一个是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一个是宋太宗驸马李遵勖的世孙,才华横溢,撰有《镌峰语录》十卷,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他们也仿佛是这人间极品,茶中珍馐。在佛界,两位大师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在人世红尘中,他们却是最受人尊重的。只不过我更敬重弘一大师,虽然他可以无情到抛妻离子,无情到放下岁月赐于他的全部天赋,去修一门在当世几乎无人问津的戒律。
  虎跑泉里的水一定是在甘冽醇厚的,在弘一大师决定落发修行的那一刻。而浸在虎跑泉水中的那壶龙井茶也一定是叶片朝上的,向着每一个可以舒展的地方发散它迷人芳香的。大师一定在虎跑泉水和那杯淡黄的茶汤前沉静,不再听世外喧嚣的风声,不再看寺外繁乱的红尘。他要去修度自己,到一个没有苦恼,纯净、纯粹的世界,去讨一份生命最初的本真。灵隐寺前,冷泉亭下的水也一定也是清凉甘冽的,虽然宋代大诗人苏轼说它“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虽然它喷涌不息,晶莹如玉,流淌在灵隐寺前不知名的池面上。但灵隐寺里的水还是留住了济公活佛,让这位似痴若狂,举止不同于凡人的圣僧成就了他的辉煌。这,也许都是佛法使然。
  眼前的这杯茶,让我在恍惚之中悟到了某些禅意,知了佛家所说的内心修为。人在世中正如茶在水中,虽经历上下沉浮,终归还是要落于安静的。茶浸泡于水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杯好的茶汤,只是为了静心地走过。它被自罐中取出,在沸水冲泡前轻放于杯中,它可能会遵循茶道礼法,也可能只是为了随心所欲,但一样都达到了意念中“和、敬、清、寂”。看茶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内心是淡然的,淡然到能感受到茶香在身体内部升起。虽然这茶香并没有让我太过陶醉,但它也不曾让我远离。在这杯茶前,我无需像两位大师一样不食人间烟火,遵从清规戒律。红尘一缕因茶香,人生赋予的也许更应该是毕生要呵护的,是爱与亲情之下的安然。正如那天逛寺庙的许多游客一样,并不只是独身出行,而是与家人、友人簇拥相伴。
  龙井村卖茶的女子长得很清秀。她好言多语,在我们进门的瞬间从内屋里小跑出来,脸上带着微笑。她说,你们是买茶的吗?我的茶都是今年刚炒制出来的新茶,香得很。我看到她的茶屋不大,看到她储茶的坛坛罐罐摆满了小屋。三个大小不一的笸箩整齐地搁放在桌子上,里边盛满了鲜嫩的茶。茶是青绿泛黄的,叶片扁平,上尖下圆。卖茶女子热情地说着话,热情地捡了茶片给我们尝。那茶苦中带甜,清新素雅,如寺庙里传出的气息——在苦中悟禅。女子说,你们可以随便看看,不买没关系的。我挑了个位子坐下来,看友人与她搭讪。意念里忽地又晃出了两位大师的模样来,我不知道这里的茶弘一大师是否品过,济公活佛是否品过。他们的踪影是否也曾在这里流连往返?
  透过清净的玻璃窗子,我能看到屋外的茶园。一棵翠竹婆娑在那片茶园之上,成就了一幅极美的景致。翠竹下是卖茶人的两个孩子,一个五岁大小,一个十二三岁。他们说说笑笑,时而用脚去踢一块浑圆的石头,时而将一只啄食的鸡仔撵得很远。穿在女孩身上的花裙子跳跃成一只蝴蝶,穿在男孩脚上的白球鞋幻化成了小小的云朵。茶的香气袅袅升起,弥漫在我的四周,诱惑着我看事物的眼睛。我说,这样的日子真好!如果可以,我也想在这里做一个茶农,过一把神仙般的日子。卖茶的女子哈哈大笑。她说,这样的日子我送你,这里的茶我也送你,只是我那两个孩子是万万不能送你的!我也笑了,在笑中又仿佛看见了两位大师。他们也在笑,只不过一个端庄、一个顽皮。
  弘一大师是清苦的,他修习的律宗更是清苦中的清苦。近代思想家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大师是重视修持的,他事事身体力行,持戒甚严,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过午不食;他衣不过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上面有二百二十四个布丁,皆亲手自补。他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创办南山律学院。他的足迹遍及浙江、福建、上海、山东等地。大师曾三次大病,却依然置生死于度外。而济公却是不知清苦的,他懂得以苦为乐。他同样修习佛法,秉承人间道义,却从来不亏待自己。他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说:“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他说:“学我者下地狱。”济公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是扶危济困的侠客方式成就了他。济公并不受戒律清规束缚,如浸于这杯中却浮于水面的那片自由之茶。
  我也可以做那片自由之茶么?眼前的茶汤悠悠,如一处翻腾的池水。我思大师的心情幽幽,如池中的碎叶,飘荡无根基。佛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世间人佛家事,清静之处自清静,喧嚣之处自喧嚣。凡事只要你心里有,又何必在乎隐于世还是隐于市呢?蓦地,我又想起灵隐寺前飞来峰上的那些摩崖造像来。它们是不是也如弘一和济公一样知晓佛法的修行与内心的达悟呢?想它们一定是知道的。修行在人,修身在心,知禅意的背后也许并不需要过于律己。茶,本是尘烟里的俗物,有机会品到极致是福,没有机会品到极致,也只须将它看做平常生活中的一件日用品。而那“鼻观舌根留不得,夜深还与梦魂飞”的茶香也应该有则不多,无则不少,让品味者在处之泰然中享人生之惬意。茶本草木。心静则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