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乃钟乃鼓

2020-09-17抒情散文李兴文
因为无忧,所以深眠;因为深眠,所以睡足;因为睡足,所以早醒,并常常醒于夜半时分。    年届中老,内外安适,甚为如此否极泰来、弃旧图新之景况深感安慰,遂以为年轻时候的浑浑噩噩、莫衷一是实在有愧青春且不堪回首,而到了中老之后,时光愈显珍贵,觉

  因为无忧,所以深眠;因为深眠,所以睡足;因为睡足,所以早醒,并常常醒于夜半时分。    

年届中老,内外安适,甚为如此否极泰来、弃旧图新之景况深感安慰,遂以为年轻时候的浑浑噩噩、莫衷一是实在有愧青春且不堪回首,而到了中老之后,时光愈显珍贵,觉得实在应该做一做“朝乾夕惕”的君子了。因此,在我每每于夜半时分畅然醒来之后,常常倚床捧读至于天明。之后穿衣洗漱,赶赴公务。    

今早亦然。    

持书在手。不料开卷之声搅扰了同榻孙儿的好梦。反侧,呓语,继而索乳。我只好放下书本为孙子冲奶粉。孺子在惬意的进食过程中再次入梦,我便为他的憨态感动得流泪。无奈如此人间胜景不能久照以灯,更不能再扰以声响。我就关灯,然后静静倚床,于黑夜中默想自己无所事事的模样。    

远处传来隐隐的钟声。    

那第一声是颇让我心惊的。万籁俱寂,对独独盯视黑夜的人来说,那一声足够唐突且怪谲,初以为自己幻听或者室内另有异动。第二声响起以后,方觉其声甚为真实可靠,内心的惊悚一时具释,并立即想到那确实就是古韵依依的钟声,而且是小城北禅寺里传来的钟声,因为目前城中唯在彼处有一口大铜钟。    

北禅寺是小城中新近崛起的佛门宝刹,高大殿宇,莲花宝幢,罗汉班列,佛容端庄。慈眉善目的菩萨二十四小时关注人间悲苦安乐。虽然这些确实混同于天下佛寺千篇一律的模式之中而并无多少新意,但其辉煌的气势在小城里还是足可称道的。秋日刚临的时候我去拜访过一次,结果还是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大殿门前有一口巨大的铜钟。恕我孤陋寡闻,虽然我此前去过古都长安的慈恩寺和崆峒山,也见识过铜钟,但我总觉得小城里那一口铜钟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一口——也许是出于偏爱和自豪之情吧。    

确定无疑,深沉而恢宏的振响就是它发出来的。    

还能听到钟声,并且是在凌晨醒来的时候,又是在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中,真是难能可贵了。第三声稳妥地响过之后,我的心里顿然感到我的前半生虽然平淡无奇,却也赶上了一些令我颇感欣慰的事情,而且,于我心中郁积多年的块垒居然因此哗然冰释,并被那钟声推送到极远极远处,永永远远不再回来。    

晨钟暮鼓,其间包含了多少众生情感和芜杂世相啊!    

在人耳的感觉世界里,寺观铜钟之响的物理频率处在中低区域,其声的物理特性是所携能量较大,穿透力强,当然也有很强的摧毁力。其声远播,其音绵长,其响深沉、宏厚、平稳、和缓。其声可止,其韵不息,萦于空阔而不去,荡于人心而不返;似智者的殷切发蒙,如圣者的款款启悟;似谆谆教诲,如孜孜建言。钟声的启发性明确,号召性强烈,温柔疏放,宽和仁厚,其气韵与情怀很像一位豁达的老者,敬爱之状如手炙炭、如风拂面,给人以强烈的安全感。    

材质和器型决定着钟声的特性。铜钟的恢宏远响那么深入人心,源于它简约的丰度和真诚的气度。由人耳进入人的感觉判断系统所形成的心灵影像饱满而宽阔,让人内心深感宁静之际,也觉得人神之间原来并无太大的隔阂,天地之间我行我思有何理由不能快然。人的内心深感强大源于人的心灵有所呵护、人的精神有所皈依,源于自然生成于人之内心的虔敬与澄明;人的幸福感觉源于自己的灵魂不会孤独、事实上也不能孤独。既然这样,世间灾祸又如何能扰我休、息,人间苦难又岂能断我安、乐!人立天之间,又何不“终日乾乾”且“夕惕若”焉!    

说到“夕惕若”,又该说到暮鼓了。     北禅寺也有一面大鼓的,鼓帮如弥勒之腹,鼓面如悬天之日。只可惜我至今尚未聆听过它的鏜錔振响,原因大概在于它属于暮合时分的响器。那时候,小城还处于火热生活的喧嚷之中。如今俗世的喧腾日甚一日,繁声杂响充斥于大街小巷。也许那面大鼓日日都被寺内僧人按时击响,只不过其声不能掩盖俗世巨响而不得不孤芳自赏罢了,我远离该寺,又何能闻——由此又见,当人心的浮躁与盲动至于狂乱的地步时,来自神灵的声响也将有所不闻!    

不过,即便未闻此鼓,他鼓也曾闻过。    

某年在古都西安大慈恩寺偶遇一支鼓乐队正在排练。那时我很惊讶我竟然也与那么好的运气,因为我看到的差不多是全部的海内之鼙、东方之鼓,品类俱全,阵容庞大,真让我饱了一回耳目之福!我犹喜其中的几面大鼓,鼓手又都是血气方刚帅气十足的,鼓艺更是非同小可。听之、视之,很快赶到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如即将出征的武士,差不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我被鼓声强大的呐喊性深深震慑,觉得一个人为了一个正义而美善的目的勇往直前不予自顾、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多么的值得!太伟大了,太有神性了,那种神性又是“英雄气概”一词所不能涵盖的。一个人,一个群落,一个民族,能够把内在的强大表达到如此丰厚饱满的地步,并能跟外在的勇猛结合起来,那种情景足以让所有人感觉到自己身上的神性的。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古人对阵作战的时候要“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道理了。    

“夫战,勇气也”,鼓声强化了人的精神力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是把人的生理机能和人的心理功能推到最佳状态,由这样的个体人组成的群体人所形成的战斗力之强大,在客观情势上和人的主观感觉上都是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的。    “夕惕若”,在寺观,鼓声则意味着收敛、归结、段落、提醒、警示,表现出明确的节律性。相对于战场上的鼓声,寺观鼓声和缓安详了许多,宽宏了许多,既有提示,也有催促;既宽松,又严谨;由动而静,由外而内,由整而零,由群而独,由体而思,由感而悟。一言以蔽之,群体合作过程结束,个体认知与整理过程开始,时间上由白昼进入黑夜,物理空间上从户外移到室内,心理空间上从他人到自己、由世界到内心,从大我到本我。    

久违了,那样的鼓声,我还想好好再听一听,特别是在日子越来越匆匆、生活越来越芜杂、居处越来越闭塞、信息越来越不真实可靠的时候。值此时,我以为很有必要再去听一听寺观里的暮鼓之响,因为那是我灵魂的需要。    

当然,这个愿望也不是不能够实现。寒假将至,我将有一大把属于自己支配的闲暇时光,我有机会也有条件择一良辰吉日之黄昏时分,去北禅寺,听一听暮鼓的奏响,去会晤那个久违了的真正的我。    


2015-1-9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