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沂蒙三月春意浓

2020-09-17叙事散文周施梅
阳春三月,北方虽不像南方的“江水如蓝、江花似火”,早晚间也尚寒气袭人,却是一日比一日和暖起来。河边的柳树渐渐萌出了鹅黄的小嫩芽儿,开花早的树,枝条上含了带着点玫红颜色的嫩苞,只等阳光再明媚一些,春风再和煦一些,那嫩绿的枝条儿就会舒展,娇艳的
  阳春三月,北方虽不像南方的“江水如蓝、江花似火”,早晚间也尚寒气袭人,却是一日比一日和暖起来。河边的柳树渐渐萌出了鹅黄的小嫩芽儿,开花早的树,枝条上含了带着点玫红颜色的嫩苞,只等阳光再明媚一些,春风再和煦一些,那嫩绿的枝条儿就会舒展,娇艳的花儿立即就绽开了,让人心里有了按捺不住的念头,想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   世间一切的发生无不因为机缘。这个三月,我收到了一份春天的邀请,于是,在一个阳光和暖,春风轻柔的日子,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与五莲和诸城的文友一起前往蒙阴,见到了若荷,也见到了蒙阴的其他文友,三地文友一同在山水之间感受着三月的迷人春意。   若荷是我在文学论坛上结识的朋友,相识至今已有五六年,却一直没见过面。若荷的文字简朴、素雅,细腻雅丽,犹如散发出清香的夏荷,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早就知道若荷在蒙阴,却一直没有机会相见,这个春天,终于有机会相见,心中自是欢喜无比。   3月18日上午八点多,大巴车载着诸城的文友来到五莲,两地文友会合之后,一起乘大巴车去蒙阴。虽然文友大多也是第一次相见,却并无生疏感,一路上车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不知不觉中,大巴车渐渐驶进沂蒙山区。山岭,田野,树木,村庄从车窗外闪过时,只觉亲切,好像走进了记忆深处某个熟悉的地方。我的友人,那个文字清雅、名叫若荷的女子就生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相见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我猜测、想象着,心里充盈着即将相见的喜悦。   到达蒙阴旧寨乡时,已接近中午十二点,蒙阴的一个文友已在一个路口迎接,然后开车在前面带路去往旧寨乡的山旺农庄,蒙阴的其他文友们在那里等候着我们。   山路弯弯,蜿蜒而上。山坡上,果树在和暖的风中舒展着,有些靠近路边的果树探出的枝条蹭着大巴车,像顽皮的孩子伸出的手臂,司机要小心的驶过;阳光照着新耕的土地,让人想到一种久违的土地芬芳。   远处近处起伏的山峦,散落的村庄,层层梯田......我们正欣赏着山野的三月迷人风光,大巴车就驶进了“山旺农庄”。车子还未停下,就从车窗里看见了蒙阴的文友。像迎候着自己的家人,等我们一下车,他们即走上前来迎接,那份热情和亲切,让我们觉得仿佛是久别重逢,眼睛瞬间湿润,心头涌起一份感动。   人群里,我望见了她。穿着一件酒红色羊绒外套,高高的个子,细细的身材,娟秀的容貌,文静的神态--------那一定就是我的朋友若荷!心有灵犀的她也看见了我,向我走过来。我说:“是你吗?若荷?”她微笑着点点头,就给了我一个拥抱!   我们是一见如故的文友,又像是久别重逢的亲人。三地文友相逢在阳春三月,相逢在“农旺山庄”,心情真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般,久久难以平静。   我们像一群踏青的孩子,兴致勃勃地开始游览山旺农庄的风光。   若荷在前面带路,犹如仙子款款而行。小径斜斜而上,一路香风细细。最先看到的是兰槿,这时已经开花,再就是连翘,金黄色的小花星星一般缀满了枝条腊梅此时已凋谢,枝条上萌出了嫩绿叶。行至一棵树时,树上开着的小花吸引了我们。小小的花朵桂花一般大,淡淡的黄色,花型娟秀清雅,却不是迎春,也不是连翘,它是什么树呢?   正纳闷,同行的诸城文友小桦说:“这是茱萸。就是课本上学的那首诗上的茱萸。”哦,这就是茱萸。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的茱萸,今天终于得见,这让我们有些兴奋。诗人的故乡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又逢重阳节,远在他乡的诗人遥想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他们会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想象登高的兄弟们会因自己的不在而遗憾,实则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而深为遗憾,以此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站在茱萸树下,品读这首抒情小诗,更觉它的含蓄深沉,朴素感人。回望那一树颜色淡淡的小黄花,素雅而动人,从此记住了一种名叫茱萸的植物。   农旺山庄的植物品种繁多,有双季红树莓,美国红栌,小叶黄杨等,更有许多记不住名字的植物。稀奇的是竟有一种名叫“探春”的植物,让人很自然就想到《红楼梦》里的探春。探春的枝条绿色,光滑无毛,但有棱角。“有棱角”----也许这就是它叫“探春”的缘故?这个季节,迎春花已经谢了,探春才开,可见它的花期比迎春花稍迟,探春的花朵清雅中隐含着俏丽,朴素而不张扬,果然有着闺阁女子的含蓄。   山上的樱花、杏花皆已盛开,我们在一棵棵树旁、一株株花草前停留观赏,仿佛是漫步在百花园。阳光和暖,山风徐徐,我们谈笑,我们合影留念,咦,真是不亦快哉!   花香弥漫,又飘来饭菜的香味,不觉已是午饭时间,即去山旺农家的餐厅用餐。山旺农家的饭菜自是美味可口,让我们尽情享受着农家山庄的山野风情之后大饱口福,味蕾过了一把瘾。   吃过午饭,我们又乘大巴离开山旺农庄,去云蒙湖。云蒙湖在蒙阴县境内东汶河与支流梓河交汇处,始建于1959年,为山东第二大人工湖。云蒙湖“衔千山之秀,汇万壑之流”,犹如一条巨大的苍龙卧于崇山峻岭之中,它即为灌溉农田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蒙阴湖光山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到达云蒙湖时,已是下午三点左右。站在湖边,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远处,群山含黛,层峦叠嶂,延绵起伏如屏障;近处,烟波浩渺,如梦似幻,辽阔的云蒙湖,像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又或者,如一块熠熠生辉的巨大宝石镶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此时,湖边垂柳吐绿,水面辽阔平静,让我想起“岳阳楼记”里的情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此乐何极。西下的夕阳映照着云蒙湖,湖面上落了一层金光。我们静静伫立在湖边,远眺近观,心神澄澈如水。天地山水之间,人是多么渺小,然而,这一碧万顷的云蒙湖又见证着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同时也为人类的不懈努力而叹服。   离开云蒙湖之后,大巴车过村庄,绕田间,又载着我们去“百年桃园”。这时的桃园,可谓是春色满园,满山都是含苞待放的桃花。我又想起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年一年,来看桃花的人来了又去,只有这片千年的桃树依旧在这里犹自花开花落,惯看秋月春风。我们来的早些,再过些日子,这片桃花就会开得灼灼耀目,只是,那时的我们只能遥想它们了。   看过桃园,大巴继续行驶,驶向中山寺。一路而行,抬眼望去,不想,那云蒙湖竟犹如游龙一般蜿蜒在眼前,让我们惊讶它的辽阔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湖边的柳树,一棵一棵,绕着云蒙湖,湖有多长,柳树就这样跟着湖水一棵棵地存在下去。此时,那嫩嫩的新绿,远远看去,就像些淡淡的绿烟缥缈在湖边。山峦,湖水,村庄,嫩柳,多像是在眼前缓缓展开的山水画。山峰因湖水而峻峭,村庄因湖水灵秀,土地因湖水而肥沃。因为云蒙湖,这片古老的土地得以肥沃丰饶,也具有了湖光山色之美。   大巴车到达中山寺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太阳已经落山,夕阳的余晖落在寺内,寺庙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中山寺位于蒙阴县坦埠镇驻地西北约2.5公里处的中山脚下,以“中山晚照”美景而闻名。中山寺是古代佛教圣地,建于唐朝,因坐落在中山之阳的林荫之中而得名。历史上的中山寺的规模宏大,鼎盛时期有僧人500余人,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文学家苏轼曾到此游览,并留有诗句。因我们来的时间尚早,始植于汉宋时的古槐、古柏和银杏树尚未长出新绿,但它们傲然挺立的姿态可见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虽然没有到正在重新整修的大雄宝殿、文昌殿等殿内参拜如来佛祖、观音、十八罗汉等的塑像,在叩击了重达1吨之余、铸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的大铁钟和那面巨大的鼓时,那清脆嘹亮、声振数里的钟声和低沉迂回的鼓声还是让我们震撼,感受到了寺庙钟响磐鸣的神秘气氛。   中山寺曾存有宋真宗赵恒的“御制栖真亭响石”诗碑,在寺院西北侧曾有两块镶嵌在墙壁上的碣石。据《山东通志》记载:中山“其实颇巨,空透玲珑,击之声韵清远”。如今响石无影,御碑亦无踪,但在寺庙北侧还存有一块石龟碑。石龟兀自静卧,那精美的造型与纹饰拙朴憨实而不失精巧与华丽。石龟被历代风霜雪雨所磨砺出的沧桑让人不禁发思古之幽情,遥想中山寺曾经的辉煌和鼎盛。   夜幕很快降临,在当地文友的热情周到的陪同下,我们在山中的“蒙阴中山会务中心”酒店内畅饮蒙阴美酒,品尝丰盛的饭菜佳肴,在会议厅座谈交流并朗读诗作,气氛热烈而活跃,让人觉得今夜大约要失眠了。   夜深了,陪了我们一天的蒙阴的文友也该回去了,留下一位姓蔡的老师继续陪同我们入住酒店,亲历深山的那份清幽。明月来相照,清泉石上流。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之夜,我在似梦非梦中感受着夜宿深山的独有心情。我想,多少年之后,很多人事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但我一定会记得这个夜晚,记得与若荷在夜色里告别时那份难舍的心情。   一阵婉转清丽的鸟鸣将我从睡梦中唤醒,已是第二天的清晨了。睁眼看去,窗外就是落满晨光的山峰、树林。起床洗漱,早已有丰富得让我们惊讶的早点等待我们品尝。不说那些包子、饺子、米粥、单是那些刚刚烘烤出炉的小酥饼,带馅的,不带馅的,圆形的,椭圆形的,梅花形的,带花生芝麻白糖馅的,枣泥馅等等,就让我们目不暇给,不知先吃哪种好,就是那种家常菜合,也忍不住要吃上一个。咦!夜宿山中,感受山中之清幽景致,足够回味,不想山中竟有这样丰盛的饭食,真是让人越发喜欢上了这里,缱绻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终是要离开这里了。   沂蒙三月春意浓。就像一个美得不愿醒来的梦,在回来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的心好像还留在云蒙湖,留在百年桃园,留在中山寺,留在沂蒙的三月春光里,心底默默存在一份期待,期待下一次的相见,哪怕,相隔多年之后的,一次久别重逢。

文章评论